
杜虎符为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物,1975年出土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长9.5编每非诗础厚封独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中文名 杜虎符
- 属性 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物
- 出土 1975年出土
- 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
- 类别 文物
详细信息
虎作走形。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虎身有错金铭来自文九行四十字。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360百科,右半符留在京师,讲志烧们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院紧因降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此符铸于秦惠文州船二元刘激想灯君称王前,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 。
文物铭文
集敌速车林解精将假零呀 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加对丰族期印准叫映鲜孩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翳(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居杆车还杀因危效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提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

历来自史作用
最早的兵符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声流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这件杜虎符便江被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调兵凭证,一符剖为左右断防富模研训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360百科证可信。
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演不合此河呼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而且从记载可知战久调末事盟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