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AP

资料百科

C-NCAP是为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加速国内汽车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2006年3月2日正式发布的首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C-NCA省植升黄题补足乡会P以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对车辆进行全方位安全性能测植际宽尽亚袁地未试,包括乘员保来自护、行人保护、主动安全等 。

  • 中文名称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 外文名称 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 简称 C-NCAP
  • 地区 中国

简介

  为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加速国内汽车市场的来自全球化进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2006年3月2日正式发布了首版中国新车360百科评价规程(C-NCAP)。C-NCAP以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对车辆进行全方位安全性能测试,包括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主动安全等,从而给予消费者更加系统、客观的车辆安全信息,促进汽车企业不断提升整车安全性能

  C-NCAP的规程制定

影笔合照己变赵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依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他各责推么月损践些,进行大量的交通事故、新产品技术应用和试验技术研究。2011年由中汽中心牵头的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IDAS)项目正式启动,为C-NCAP刚验解提供全面、详实、准确、客观的交通事故数据。2012年世界立径现茶往你得脱一流水平的中汽中心新安全试验室启用,为C-NCAP的持续发新现药航材感那液盐振展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先统流轴宗加组胞长势每三年进行一次规程改版,14年来先后完成6个版本的制修订。C-NCAP(2018版)已与全球NCAP体系全面接轨,最新2021版即将发布。

  C-NCAP的国际影林终学地派论施举倍再学响及技术推动作用

  作为全球NCAP九大成员之一,C-NC频策曾前苏青架绝的取题AP一直积极携手G-NCAP,代表中国汽车安全评测机构活跃于世界舞台。同时,C-NCAP也与其他各国和地区保持紧密附货合的交流合作,响应“一带一路”叫用村革表伯笑章采号召,共同致力于促进全球汽车安全水平的提升,以及全球汽车安全标准的融合统一。

  C-NCAP规程实施以来,国内车型整体安全技术水平及评价成绩大幅提高,车辆安全装置的配置率显程雷也刻错尽著提升,中国消费者使用到了更加安全的汽车产品,获得了更为安全的驾乘体验。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已成为中国汽车产品安全研发出审用企的首选目标,成为汽车安全的代名词。

  C-义乱NCAP践行公益安全、肩负社请他河切加会责任

  自创立以来,C-NCAP在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安全水平的同时,也向公任酸众普及和推广汽车安全知识,引导大众关注道路交通安全。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践行推广公益安全的责任使命。

  

  C-NCAP的新征程

  2020年,为积极响应行业与消费者对新车测评体系更全面、更权威、更公正的实际需求,推进现有测评规程协同高效开展。中汽中心于3月初成立了“汽车测评管理中心”,在测评程改船凯去唱沿据制车型选取、车辆采购、测束目济力试评价、结果发布、规程协同及更新研究等各方面进行统按见民也势马关批密守筹管理。汽车测评管理中心将以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为核心,打造中国汽车行业安全技术平台、为行业发展助力、为中国品牌走出去提供服务;同时,C-NCAP也将立足市场,努力引导消费者更加了解汽车安全的评价指标,为消费者提供科学、权威的选车购车参考; C-NCAP将不断创新汽车评价方法和规程,推动汽车从“零死亡”向“零伤亡”再向“零事故”的终极目标不断迈进。未来,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将以“独立、公正、专业”为目标,一如既往地引领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实现新的目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购车指南。

机构标准

  C-NCAP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汽车碰撞的综合性汽车科研机构。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是由政府授权组织制订中国汽车标准法规和参与国际协调的核心技术机构,在国内外汽车业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中汽中心自1999年开始,累计已进行过多达1200多车次的实车碰撞试验,其中2006年上半年就近200车次。

  在进行过的试验中,正面(包括偏置方式)碰撞试验最多,达900多车次,侧面碰撞试验92车次,后碰试验65次,撞柱等其它类型碰撞试验110车次,在国内公认具有最为全面的汽车碰撞试验专业经验和技术,试验能力和条件在国际上也获得同行认可。

车型划分

  C-NCAP碰撞评测主来自要针对乘用车(M1类),并且是近2年内新上市且销量排名前列的车型。

  360百科⑴ 小型乘用车--车长小于4m,包括小型MPV

  ⑵ A类乘用车--两厢式乘用车及长度小于等于4.5m,或排量不几略促握降伯将图大于1.6L的三厢式乘用车

  ⑶ B类乘用车--长度大于4.5m且排量大于1.6L的乘用车

  ⑷ 多功能乘用车--MPV(座椅多于2排)

  ⑸ 运动型乘用车--SUV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