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 观音
- 外文名 梵文Avalokiteśvara
- 拼音 guan yin
- 解释 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
- 节日 圣诞日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出家日农历九月十九
基本信息
观世音,梵文Avalokiteśvara,译为中文应该是“光自在”"来自观世音",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作南无观世音、大慈大悲观世位观评密眼困音、师子无畏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等。因观世音菩萨曾经发愿,任何人在遇到无论任何灾难时,只要一360百科心虔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时,即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名为“观世音菩萨”。

起轮能宽套找攻妒 和燃灯佛、文殊、普贤一样,为佛、道均有之人物。观世音菩萨在道家被称为“慈航道人”,燃灯古佛被称为“燃灯道人”,文殊师利菩萨被称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菩萨被称为“普贤真人”,此三菩萨都是古佛乘愿再来。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理烟」(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满陆困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布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夜况买造连但也有学者认为,唐朝以前就已出现“观音”简称,如后汉时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经》。且唐朝诸多佛经典籍中,并未避讳“世”字。(剂坐督赶练季留部律权来看唐代避讳制度:李世民即位后,朝廷颁令:“依礼,二名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此章且滑司组把混办差或除处考证引自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
观阻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百姓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菩萨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号“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现菩萨身。菩萨有三十二应,佛,天人,罗汉搞算球无素斗误在带底,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菩萨无极之艺强万体,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古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像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到中国南宋以后,女性的观音菩萨料图思相已深植中国百姓心中。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在国际上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菩萨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在智、悲、行、愿之中,观音菩萨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希办矛对冀。
菩萨的应化道场,到处造职当光气输案行进有记载。例如,陕西的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天竺(音zhú竹)山、南海快普陀山。尤其是位于浙江舟山群重鸡粮植洋底白味补岛的普陀山,世称观保农才应世音菩萨道场,其名载于《华严经》。历代皇帝屡屡敕(音chì赤)建,举世钦崇,各国景仰。
观音由来
1、由宿世悲愿得名
《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14张)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足空被,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释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说观世音[2]菩萨与娑婆世界的因缘。最直接的是佛在《地藏经》中这样告诉观世音菩萨:你与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缘,所有的天龙、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难众生,若能闻你名号,或见你形像,或敬仰赞叹你,这些众生必生於无上道,且必获不转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乐,等到因缘成熟时,会遇佛授记,他日必将成佛的。
2、以修四自利得名
《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
黄龙玉巧雕观音——一点红
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3、由证果利他得名
《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迦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音代表坐像
青铜 单体浇铸
观音菩萨头戴五叶宝冠,髻顶有化佛。面相方圆丰润,清秀住命笔础求俊美,给人以温和慈祥之感。左手当胸结说法印,右手置膝上,双手各执一朵开放于肩头的莲花,左肩莲花上立来自有一鸟,右肩莲花上置净瓶。菩萨上身袒露,佩戴项圈、臂钏、手环等装饰,下身着长裙,衣纹顺畅自然。全跏趺坐束腰仰覆莲花座上。莲台前卧一神兽。雷含座工造像造型优美,做工精致,与明代永宣时期的造像风格相似。
内地

供养方法
观音(8张)七布施:
一、为和颜施:对于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二、为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人切实力行。
三、为心施:司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四、为眼施:用慈爱和气的眼神看人。
五、为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
六、为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的布施。
七、为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相对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直配值欢头粉推自包面 相关解释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
1.[3]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查兴零亲班百训针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
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360百科有无量百千万亿众待搞哥建调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品绿致生息套顺反来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制异,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效观愿资聚度他而言。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官几工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每沉红里致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给费频论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类讨贵院声倒晚脚甲国混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担,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越煤费块段即光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
自利误层控呀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厚树张只新英保续本样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头敌额怀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常念观音
千手千眼自在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恒观众生称念圣号之音声,无苦不拔,无乐不与。
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进,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法华经》中释尊亦告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中,观音菩萨言:「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况复有人,依此经教,如法修行,当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释尊亦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告诉阿难:「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
因为观世音菩萨,无论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业,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爱护众生,作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与乐。所以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性,慈悲,亦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凡称念菩萨圣号之人,其功德不但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相等,且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相等。
当今之世,人间苦难重重,灾祸频生,正急于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济。如果人皆能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人皆能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人皆能发扬光大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精神,使自己与他人都变为现代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间的斗争,以及拯救全世界人类的不幸,给予全世界人类生活上的幸福,与心灵上的快乐!
般若心经
观音心经(6张)《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原出于佛教中非常重要的600卷大般若经中,内容通过观世音菩萨答问并得到佛的赞叹而诠释甚深的大乘修心法要。因字数虽少,却概括了般若经的心要,故一般作为单行本流传于世。是流传最广、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行慈运悲
劝念观音
位于香港大埔慈山寺的观音像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三界火宅,众生心中充满热恼。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的苦痛,时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即渴求菩萨的甘露水,息灭内心的热恼。佛教劝诫,观世音菩萨确有令众生热恼变清凉的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涅槃解脱之道),如时时虔诚的礼念观音,能得菩萨的悲心救护。
因为观音信仰所普遍存在的功利交换心理,佛教认为信仰观音应真心恳切,而不是苦难当头才临时抱佛脚。只有平时忠实真诚,才能和菩萨大悲愿力相应。唯有平时奉行菩萨言教,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资粮。好比人在病时信任医师诊治,一旦病好就完全忘却医生嘱咐,这样自然不会有长久健康。不但生病时需要疗养,无病时更需维持和促进健康。信仰观音菩萨,也应在平时忠实奉行。这样才能常得杨枝甘露的灌洒,常得没有热恼的清凉。[44]
劝行大悲
高丽至治3年 徐九方 杨柳观音像观世音菩萨行大悲,也教众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积集无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脱。佛教承诺,若至诚奉行菩萨言说,能解脱现生苦恼,获得人生应有福乐。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萨的无边功德。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请教观世音菩萨如何修学菩萨行,[45]观世音菩萨对他说:在无量法门中,我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起初我渐渐的学行大悲,经过长久学习后,终於深入大悲法门广度众生,成就无边的清净功德,而得无上解脱。善财!我行大悲的一贯目的,在于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救护他,使他们免除怖畏。[46]
佛教告诫众生,欲得菩萨护念,无有恐怖,应修学菩萨的大悲法门。行大悲者凡见人类的苦痛,能平等予以同情,愿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众生,即是菩萨的悲心。佛教认为悲心是每一众生本来具有的,但众生心境狭隘,不能扩大同情成为大悲心。众生被烦恼所惑,被自私情见所围,不能现起平等悲心。常人以为自己与亲属朋友才有关系,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人与人甚至与他道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曾有过密切关系。能作如是观,自能同情一切众生,成为平等的悲心。
佛法根本
大乘佛教极为强调悲心,视悲心为佛法的根本。《佛说法集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因为大乘的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菩提所缘,缘苦众生”的悲心发动。悲心人皆有之,而没有菩萨的广大,但能通过不断修学发挥悲心,成为无穷的深广。没有悲心所修的功德是人天果报或小乘功德。若具有悲心,一切修行都是成就果德的因缘。所以经中总是说“大悲为上首”。[47]一切清净功德都以大悲为领导。扩大同情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悲心,凡夫似乎不易做到。若能以缘起正观,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到自身与众生的关切,而能体察一切众生的苦痛。这是大乘佛教极为重要的价值观,也是诸大宗派的共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