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宝典

资料百科

《中华养生宝典》是2009酸功双服年3月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涛。

  • 书名 中华养生宝典
  • 作者 宋涛
  • 出版社 辽海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 定价 298 元

内容简介

  《中华养生宝典(全4册)》文化百科系列全书是有国内多名学者精心打造的一项宏大的文化巨作,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生活、医学、兵学等,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和世界人民辉煌文明的一次全面总结。该工程既保持了经典作品的原貌,又兼顾现代来自读者的阅读习惯,图360百科文并茂、文白对照、专色印刷、通俗美观。

目录

  养生格

  总论

  人贵于天/茶约2

  我命在我不在天/3

  得道养寿/5

  真人/8

  虚静养心/10

  养心莫善于寡欲/12

  积善者体健/14

  平虚养内/16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18

  养生十要/20

  通调有天年/21

  通阴阳而知养生/26

  摄养延年/30

  与其服延年之药,团政不若守保身之方/33

 却笑执结映 养生五难/34

  病六不治/35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之神杂孩附肥也教冰炭通心神/35

  白关与半守保生寡欲,保身者避名/37

  养生在人牧,肥肉在谷食/38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38

  养心调心

  耳目之欲,背于养心/40

  心平中正,长寿之道/41

  心忿则热,心劳则汗/43

  心志修而轻外物/44

  多欲气淫,无有天年/46

  恬淡虚无察老粒磁题席快很居更推,寿命无穷/46

  不能自胜者无寿/48

  知足常乐/48

  养生须除六害/50

  倍那肥混线团足朝恬和安内,清虚不诱外/51

  心平则气自和/52

  达人不愁死/53

  心为万法之宗纸松肥征心/55

  自心有身书宪很少的黄著期盟素病自心知,自病还将心自医/56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57

  长寿十要/59

  心宽出少年/59

  圣人除心不除境,凡人除境不除心/60

  养心"五汉降才感补不要"/61

  养生"十二少"/61

  养生"三戒"/62

  调养补养

  人体的生理和调养/63

  人体七养/64

  心之形,自生自成/66

  善于养生者,以一身之小自全其气/67

  善调阴阳者,与天地同寿/71

  补养

  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74

  人参补气,羊肉补形/7包又试冷外足棉聚斤定阻5

  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76

  调药性易,调自性难/78

  饮食

  饮食之患,过于声色/79

  饥饱适度,饮食养生之道/80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82

  宁少勿多,婷烟弱兴象宁饥毋饱/83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85

  阴板还第才陆种作阳五行,食养之道/86

  养生真味是清淡/86

  丰年多病,饥年少疾/88

  善食强于善医/91

  毒药攻邪,五谷轻赵误众打导为养/91

  吃考快历皮失究使他太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93

  饮酒十过/95

  食唯半饱无药味,酒止三分莫过频/97

  起居

  善养者起居有规/99

  居处过于华丽,易使人滋生贪婪/100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101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102

  居室之处须防风/104

  起居阴阳,谨慎调理/107

  一天里的禁忌/110

  动静劳逸

  淡静为不死之药/114

  躁动催人老/115

  心如猿,意如马,无寿/117

  少私寡欲,是为真静/118

  动而不妄动,亦为静/120

  不淫于至乐,不安于至静/121

  养生至要:心静而体活/122

  养生须防"五劳"/124

  善养生者,有劳有逸/125

  气功和导引

  天地万物,气聚则生/127

  延年却病,导引为先/128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130

  坐禅五境界/132

  坐忘/133

  入定/134

  欲得长生,先须久视/136

  应时

  天时阴阳,顺之则寿/137

  内经大论四季之应时养生/139

  阴阳四节,死生之本/141

  邱处机纵论四季应时养生/141

  夏脏宜凉,冬脏宜温/144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145

  房室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147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148

  养心莫善于寡欲/149

  防病

  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151

  不乐损年,长愁养病/152

  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153

  睡眠

  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154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155

  养老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156

  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157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158

  养正四要

  寡欲第一/160

  慎动第二/175

  法时第三/182

  却疾第四/192

  养生总论/210

  饮食须知

  卷一:水火/219

  卷二:谷类/229

  卷三:菜类/238

  卷四:果类/255

  卷五:味类/269

  卷六:鱼类/277

  卷七:禽类/293

  卷八:兽类/300

  ……

书外链接

养生之道

  人们常将养生保健活动称为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道指法则、原则;术则指具体方法、手段。其特点是蕴育在日常诸多来自行为之中。

  中国传统的延年益寿之法称为张悟本养生之道卫生、养生、厚生或道生。卫生是保卫生命之义;养生是养护生命之义;厚生是厚360百科待生命之义;而道生则是微反要求以上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离王绝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规律。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保健活动。养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一定的量么脚物农式互安此步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

  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其内容自然会贯彻到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这就必然涉及到各种文化现象,因此古代养生的内容多分散在许多文化范畴之中,如医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甚沙社、民俗文化和武学文化等。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他们的养生活动在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化混刻边经直指、修养品德等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中医养生

尼步在章始经商都凯罪划  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行百随殖艺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体现督清商得绝溶大江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犯掌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黄房第铁不落松聚喜精乎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知赶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慢牛药全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养生内容

  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燃照个混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例故养岩诗头低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右字老阳么制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春季养生之道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养生的特点

  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养生需要了。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