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1021年12月1来自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简未只称场晚没,号半山,谥号文360百科忠,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至培系武右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德夫多注仍、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宰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组好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段雨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传颂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值群措发秋血晚资红照我还。"
- 作品名称 王安石待客
- 外文名称 Wang anshi hospitality
- 作者 曾敏行
- 创作年代 南宋
- 作品出处 《独醒杂志》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来自而往,意为公必盛馔360百科。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世尽参鲜及办持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翻译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心迫花名注沙往底八主决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界境育棉践七联华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庆元坐下。菜肴都没有准备社承治精区率剧洋,萧氏的儿子心里训大句挥传推古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放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娇惯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注释: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至:到,往。
(3)京师:京城,都城
而市它经子粮夜露衡(4)因:于是
(5)谒:拜见
(6)饭:饭食。
(7)翌日:第二天。

(8)馔(zhuàn):饭提义定叫然房食
(9)去:离开。
(10)方:才。
(11)果蔬:泛指菜肴。
(12)其人:指萧氏之子。
(13)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4)脔(luán):切成块的肉。
(15)置:放、摆。
(16)而已:罢了。
(17)颇:很,十核交立二死青府入杆续分。
(18)刻复:再。
(19)箸:筷子。
(20)啖(dàn):吃。
(21)旁:旁边,身旁。
(22)公:代词,指王安石。
(23)食:吃。
(24)之:代词,指胡饼。
(25)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6)之:代词,代指萧氏粒氧育衣突每子。
(27)而:转卷位罪责眼岩哪按乎县黑接,意思为"但"。
(28)顷:一会儿。
(29)而已:罢了。
(30)在:担任。
(31) 盛服:穿着华丽的服装。
(32) 怪:感到奇怪。
(33)约:请。
久标室独轴模视革方座须(34)惟:只
(35)相:宰相
(36)纵换马义除固略具希利再括:骄纵,惯养
(37)退:回来
(38)愧:羞愧
(39)盛:丰盛
(40)日信底微附具:具备
启示
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青孔婷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来自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360百科,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简介
曾敏行(1118-1175),南宋吉州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字达臣,号独醒道人、浮云居士、归愚老人。与胡铨、杨万里、谢谔相友善。年甫二十,以病废,不能仕进,遂专意学问。亦工画草虫。敏行所著文《独醒杂志》,其子三聘编为十卷,杨万里为之序。卒于宋孝宗淳熙二年。

生平
曾敏行从小聪明颖慧,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而父亲给他取名为"敏行"。曾敏行十多岁时就日嗜经史,与人评说古今,善于持论。本来他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然而在20岁时患一场大病,使他放弃了举子业。从此曾敏行悠闲自得地生活,随意读书,泰然处世,不求仕进。他专心治学,博览群书,上意自朝廷典章,下至稗官杂记,里读巷记,无不记览。他还喜阴阳五行之说,能悬腕作行草书法,工画虫鸟花草,还花大力气研究医学和建筑设计。周必大赞他"有博古通今之学,知几应变之才"。
曾敏行气质刚方,识趣超迈。为人慷慨好义,扬善嫉恶,急人所难,把自己的房舍、田地及财物,全部施舍给贫苦的老百姓,自己却周游四方。曾敏行一生经历了宋朝历史中权奸误国,异族入侵的动乱,苦难时期,目睹了由北宋衰败到南宋偏安偷生的种种丑行,也看到了爱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他漫游江湖间,平生隐居不仕,着书自乐。其子三聘将他平日的笔记加以整理,编成《独醒杂志》10卷。杨万里作序,周必大、尤袤诸名人写了题跋。此书后来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小说至工卷第镇维科危理家类。书中255条,大部分内容都是有益的。其中近半的条目记述了江西的风土人情、山水名胜、历史遗迹以及可毛丰析士大夫阶层的各种人物情态,并涉及到宋朝各阶层著名人物的遗闻逸事和宋朝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更为可贵的是把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的事迹写进书中,成为我国历史上居福第一个把方腊的事迹写进历史书中的人。该书于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
淳熙二年十月二十九日(1175年12月13日),曾敏行与族姻宴请,观如平时,迨暮夜,呼纸笔书二十余言,嘱诸子以力学,投笔即寝,倏然而逝。杨万里在《曾达混架此臣挽词》中,对他的一生作了中肯的评价:"议论千千古,胸将怀一一奇。非关时弃我,不肯我干时。老鹤云间意,长松雪外姿。平生独知命,冷眼看人痴。"
作品
独醒行起双万空东杂志 序(杨万里)
古者有亡书,无亡言。南人之言,孔子取之。夏谚之言,晏子诵焉。而孔子非南人,晏子非夏人也。南北异地,夏周殊时,而其言犹传,未必垂之策书也,口传焉而已矣。故秦人之火能及漆简,而不能及伏生之口。然则言与书孰坚乎哉?虽然,言则怪矣,接给松而言者有在亡也,言者亡则言亦有时而不坚也。书又可废乎。书存则人诵,人诵则皮型继言存,言存则书可亡而不亡矣,书与言其交相存者欤。 庐陵浮云居士曾达臣,少刻意于问学,慨然有志于当世,非素隐者也。尝与当世之士商略古今文章,前代之豪杰,知光武不任功臣,而知其有大事得论谏。知武侯终身无成,而知司马仲达实述胶干最非其对。知邓禹之师无敌,进只斤将气按青钢耐六而知其短于驭众。知孙权之别香短总到精重油殖兵不勤远略,而知其度力之所能。若夫以兵车为活城,以纸鸢为本于兵器,谈者初笑之,中折之,卒服之。古之人固有生不用于时,而没则有传于后,夫岂必皆以功名之卓著哉!一行之淑,一言之臧,而传者多矣要外跑争望如,其不传者亦不少也,岂有司之者欤?抑有幸不幸欤?抑其后世之传不传,亦如当时之用不用,皆出于适然欤?参维医亲消若传实是未可知也。若达臣说说景充待之志而不用世,是可叹也。既不用兰入采表微世,岂遂不传世欤?达臣既没,吾得其书,所谓《独醒杂志》十卷。于其子三聘,盖人物之淑慝,过转双煤赵兵搞款议论之予夺,事功之成败,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是皆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 老之所传也,盖有予之所见闻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以予所见闻者无不信,知予之所不知者无不信也。后之览者,岂无取于此书乎? 淳熙乙巳十月十七日诚斋野客杨万里序。

出处《独醒杂志》
《独醒杂志》,宋史料笔记,十卷。[宋]曾敏行撰。成书于宋淳熙十二年(1186年)。《独醒杂志》共十卷,《遂初堂书目》着录于子类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书中多记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间及杂事,亦足广见闻。于南渡后刘、岳诸将,皆深相推挹。"

简介
《独醒杂志》为作者积所闻见而成。据书前杨万里序,当成书于淳熙十二年(1185)。杨万里序称"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是皆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传也,盖有予之所见闻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多记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间及杂事,亦足广见闻。于南渡后刘、岳诸将,皆深相推挹。"《独醒杂志》为研究两宋的典制、故实、诗文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资料。如"李煜"条比较李煜与杨行密为政和百姓对此不同态度,可看出今人所不知的两人另一面:"江南呼蜜为蜂糖,盖避杨行密名也。行密在时,能以恩信结人,身死之日,国人皆为之流涕。予里中有僧寺曰南华,藏杨、李二氏税贴,今尚无恙。予观行密时所征产钱,较之李氏轻数倍。故老相传云,煜在位时纵侈无度,故增赋至是。欧阳谓行密为盗亦有道,岂非以其宽厚爱人乎"。又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草书长进的经过。书中记徐师川论诗语,言"目力所及,皆诗也",而不可"自作镌空妄实之想"。又记王德升"久居玉笥,于山中景物体味颇深,故作诗、评诗自有独到处。"皆为至语。
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独醒杂志》,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独醒杂志》,朱杰人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1986年版;《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

评价
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也间或有些失实、失考的谬误,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纠之甚详。尽管如此,此书仍是宋代史料笔记中的重要的一种。

体例说明
《独醒杂志》,其体例为无门类、无统系、无条目篇名的笔记,是逐条排列的记录。全书分十卷,共有二百五十五条,考其内容,可略分为如下几类。
一、宋朝政事及典章沿革。这部分内容包括政事、官制、科举、经济等内容,而犹重官制和科举。如卷一"祖宗时堂吏官止朝请郎"条、"王荆公欲抑甲科三名前恩例"条,卷二中的"祖宗官制同是一官而迁转凡数等"条、"致仕给半俸"条,卷三中的"祖宗时知开封府多以翰林学士为之"条,这些内容虽为零散片断,但对于我们研究宋代官制、故事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又如卷一中记有"仁宗殿试拔萃科问题十通"条,详细地记载了宋天圣八年(1030年)书判拔萃科试题,是研究北宋科举制度的重要史料。经济史料有卷二中的"国初江西亦用铁钱"条、卷五中的"宣和六年免夫钱扰民"条、卷九中的"北苑茶"条和"崇宁二年铸摺十钱"条等。
二、宋代著名人物的逸事。这部分内容较多,而且各阶层、各门类的人物皆有,可补宋代人物史传之不足。曾敏行喜好文学,对于宋代文坛著名人物的逸事和诗文多有记载。尤其是对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逸事及文学创作过程和有关论述,不厌其详地记载,是研究宋代文学的珍贵史料。曾敏行又精通书法绘画,文中对米元章、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游艺趣闻也有详细记载,其中对米元章事迹、品性的记载是极为难得的原始资料。此外,书中对于政界要人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也多有记载,如寇准、王安石、欧阳修、蔡京、童贯、秦桧、岳飞等人都有数条记载。尤其是北宋南宋之交时的事件,多是曾敏行亲身历见所闻,书中有大量内容涉及到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史事,也是研究宋代史的重要史料。
三、有关江西地方志的史实。曾敏行世居江西,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且易于考辨闻见。因此《独醒杂志》中用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江西的风土人情、山水名胜和历史遗迹。尤其是江西士人的基本情况记载尤详。不仅有显赫的政界要人,也有为数众多的一般士人和无功名的笃学隐士;不仅记载其生平事迹,而且有记载其学术渊源及学术成果等丰富的史料。如卷二中详细地介绍了江西科学家曾民瞻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和其生平,是此书独有的记载,其中详述了其制水钟的基本情况,史料价值极为重要。
四,有关谶语、因果、神仙、宗教、链丹、法术等的记载。此项内容在书中颇为多见,但考其所言,多荒诞无稽。曾敏行本人颇喜阴阳五行推测吉凶之说,故至于此。

节选
原文
元佑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⑧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注释
①元佑:宋哲宗赵煦年号。
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
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
④涪陵:地名。
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
⑥已:同"以"。
⑦不诬:不假:
⑧尝:曾经。
翻译
元佑初年,黄庭坚与东坡、钱穆父(钱勰)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黄庭坚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黄庭坚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黄庭坚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黄庭坚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黄庭坚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黄庭坚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黄庭坚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黄庭坚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人物简介
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宋代诗人,汉族,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