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资料百科

是由《南方都市报》于2000年发起并主办的传媒评选的电影奖项,该奖联合中国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是国内唯一将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公映的华语片进行共同评选的电影奖,该奖由来自两岸晶末推思三地的知名电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参与评审,是为了表彰在电影艺术上勇于创新,在表现人性上深度发掘的作品及其创作人员。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新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9个奖项。

自2017年起颁奖典礼改名为"2017电影之夜"每个奖轴计庆认洋项都从"最佳XX"改为"年度专业推荐XX",主题从竞争评选改为表彰推荐 。

  • 中文名称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 发起时间 2000年
  • 举办时间 2001年
  • 举办单位 南方都市报

基本简介

举办宗旨

  举办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才吸根短同说客实,旨在通过两岸三地情剧玉亮电影人及影评人的交流,为电影文化架筑一个独立健康、视野开阔的平台,促进电影评论与电影生态的良好互动。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以"深度开掘、锐意进取"作为评选宗旨。

  自2017年起颁奖典礼改名为"2017电影之夜"每个奖项都从"最佳XX"改为"年度来自专业推荐XX",主题从竞争评选改为表彰推荐 。

奖项目的

  该奖联360百科合中国30多家实力媒体,目的在于"集合南方影评的力量,利用南方的学术影响两胡振毫,为电影文化架筑一个独立健康、视野开阔的平台,是中国惟一将公映的华语影片全部纳入视界的电影奖项,促成电影评论与电影制作及传播的良好互动"。

奖项影响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坚持走专业路线和民间路线相结合的评奖模式,以评委的独立性、权句换营威性和优质媒体独到的专业眼光,得到了更多电影界业内人士的认可,同时也在普通影迷心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苏距选料盾分烧农效获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正逐渐在华语电兴条影界确立广泛的影响力。

第1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举办地-广州

  华语电离亮先起几述能影传媒大奖12位评审均为国著云据础约降内较有影响的影像工搞练作者,是一个由传媒和影评人评选的纯粹奖项,因而奖项的评定更偏重短组买成整初引农于影片的思想深度,以及对新锐影片的关注,凸显传媒对电影犀利、敏锐的触觉,以其评委的权威性和媒体独有的专业眼光,在华语电影界确立了广泛的影响力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在中国电影奖项中特立未染半都独行,成为一种响亮、独立的声音,一股清新、勃发的力量,它不仅引起华语界电影人的高度关注,更让媒体瞩目。

  在同行媒体心目中,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一个新兴的评奖系统,一方面是强势传媒充分调动媒体资源答诉章担械阻科缺先策治,从而对自身优势的主动巩固和强化;一方面也是第一次把民间影视人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推向国内电影评奖标准的前台。

评选介绍

入围条件

  1、凡在当年度期间(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当地(内地或港台)地区公映促著放杀张易盟青的影片,均自动成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入围影片。

  2、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入围影片必须是以华语为主要对白和以中文字幕为主的影片。

  3、放映影片必须是片长60分钟以上,一星期售票放映不少于5场。

  4、入围影片须符合下列其中三项条件中的两项:

  1)导演是在中织列汽国(内地、港台)住满七年或持有中国(内地、港台)身份证的中国居民;

  2)出品公司是在中国(内地、港台)合法注册的公司;

  3)影片幕前及幕后工作人员至少有三分一为中国(内地、港台建想移案免斤鲜杀尼酒据)居民。

  5、最佳新导演资格认定:

  1)候选人必须是中国公民,无年龄限制;

  2)候选人曾执导并公映过的影片不超过两部(含提名影片),其候选电影必须于参选年度内在内地、香游左课观港、台湾三地之一的影院公开售票公映,且满足"三、入围条件"中的所有规则;

  3)候选人此前没有在其它影展、电影奖上获生套跑编急老对矿起得过最佳导演奖项,或者本奖项的最佳新导演奖;

  4)候选人执导之电影须为个人导演作品,联合导演不可参选,合导电影不会计算在符合资格的两部电影内;

  5)候选人同时有资格参加最佳导演的评选。

  6、最佳新演员资格认定:

  1)候选人无年龄以及国别限制;

  2)候选人在参赛年度之前,未在任何一部公映过的电影中担任主角,或者只在两部影片(含提名影片)中担任配角;

  3)候选人没有凭借其上一部电影中的表演获得其它电影展、电影奖的演员奖项;

  4)候选人同时有资格参加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的评选。

评审流程

  每年初,由内地化内么错四至、香港、台湾三地评委分别对上年当地公映的华语片进行投票讨论,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演员9个奖项中提出3个候选者,即初选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各有一份提名名单,综合即为首轮提名结果;第二轮评委在每个奖项的首轮提名中选出3个候选者,得到终审候选名单;第三轮评委负责从二轮评审结果中选出每个奖项最终的获奖者。

  自2012年开始,各项提名名单由原来的三个增为五个。

评审规则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由来自内地、香港及台湾的知名电影文化工作者和影评人共同参与评审,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不采取一般电影奖项通用的报名参选方式,而是规定凡当年公映的所有华语电影作品均自动入围当届候选作品。

  该奖每年年初在中国各地举行七场以上评审讨论会,并将评审投票讨论结果公开刊布,对待评审流程相当审慎。

  第一轮评审细则

  1、最佳奖项部分提名由内地、香港、台湾三地评审团成员组成第一轮评审团,经讨论后投票选出本地区提名名单,得票最高的前三名进入第二轮评选。

  2、评选方式:组委会召集各地评委,分别在香港、台湾、广州、北京、上海召开第一轮评审会,向出席评审讨论会的评委发放专门的初选表格,一人一份,多填、复印、遗失、不出席讨论会议者均视为无效投票。

  3、内地评委从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所有在内地公映的入围影片中,投票选出年度华语电影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最佳新演员提名各3个;在内地公映的港片或合拍片按香港公映版进行评选,如香港公映版分为普通版和加长版,则以组委会指定为准。

  4、香港评委从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所有在香港公映的入围影片中,投票选出年度华语电影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最佳新演员提名各3个。

  5、台湾评委从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所有在台湾公映的入围影片中,投票选出年度华语电影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最佳新演员提名各3个。

  6、各地区提名名单原则上不超过3个,可以少于此数目,如有成绩特别突出者,可以向当届主席申请增加一个名额。

  7、在提名名单内发现有不符合资格候选者,取消其提名资格,空缺由下一位得票最高者补上;

  8、综合内地、香港、台湾的提名,即为第一轮提名结果。年度华语电影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最佳新演员9个奖项的第一轮名单各有9个提名。

  终审评审细则

  1、从2013年度起,由组委会邀请成立终审评委会,每年从终审评委会邀请评委,组成该年度终审评审团,人数不少于七人;

  2、 本届传媒大奖实行票选制,记名投票,每人每项只能投一票,多填、复印、遗失、不出席会议者均视为无效投票;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审-香港金像奖主席文隽

  3、评审团主席由各评审互相推选,得票最高者出任;

  4、评审顺序:最佳新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共评选出九个奖项最佳名单;

  5、 监票人员核对每位评委身份证明,证实无误后宣布评审开始;

  6、每个奖项讨论完毕后开始投票;评委在"第一轮"栏目中填写该奖项的个人投票结果,监票人员收集并统计各评委选票,当场统计并公布各奖项候选提名得票数;

  7、如出现未过半数的情况,则淘汰得票最低者再进行重新讨论,讨论完毕各评委在"第二轮"栏目中填写投票结果,选出获奖者;

  8。如未出现上项情况,擅自填写"第二轮"投票结果者,其填写的"第二轮"内容视为无效;

  9、每项投票评出之后,不可修改自己的投票内容;

  10、每个奖项只能评出一项最佳结果,不设空缺,评委不可弃权;

  11、评委可提出临时动议,但该动议必须获得过半数评委同意方得成立并进行讨论。如评委的动议涉及增补某一奖项的提名人或提名影片,则该动议必须获得超过三分之二评委同意方可成立。再投票采取即席举手方式进行,此项投票只进行一轮,获过半票数支持者获奖,否则视同无效;

  12、上项过程由公证人员做笔录,并由提出临时动议的评委签名证实。

奖项奖座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奖座是铜铸的"跑步小金人",由广州木雕艺术家许冰设计。"小人"甩开双臂,提腿向前迈步,相当有动感。这是一个呈现"追赶"姿态的男性人体,也表达了"向前"的积来自极状态。整座"小人"的线条刚劲有力,关节和肌肉呈现相对粗糙的棱角,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女性人体的流线型设计截然不同。许冰希望用一个结实刚强的形体去表现"力度",也体现传媒奖评选过程的扎实和说服力。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奖杯

获奖名单

第17360百科届(2017年)

  2017年12月,第17届华语电影传查思媒大奖在广州增城1978电影小镇举办。

  本届颁奖典礼改乎天论唱命静同错名为"2017电影之夜"每个奖项都从"最佳XX"改为"年度专业推荐XX",主题从竞争评选改为表彰推荐。

奖项名称获奖名单
最佳电影

  《日常对话》

最佳编剧林咏琛、李媛、许依萌、吴楠《七月与安生》
最佳导演万玛才旦《塔洛》
最佳新导演毕赣《路边野餐》
最佳男主角

  许冠文《一路顺风

最佳女主角

  周冬雨《七月与安生》

最佳男配角

  纳豆《一路顺风》

最佳女配角

  闫妮《罗曼蒂克消亡史

最佳新演员

  西德尼玛《塔洛

参考资料:
奖项名称提名名单
最佳电影《路边野餐》

  《罗曼蒂延非把得践米药克消亡史》

  《塔洛》

  《日常对话》

最佳编剧林咏琛、李媛、许依萌、吴楠《七月与安生》

 伤代罪吃刻达船绍逐批 万玛才旦《塔洛》

  陈楚珩《一念无明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

最佳导演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

  毕赣《路边野餐》

  万里率率伤玛才旦《塔洛》

  张大磊《八月》

最佳新导演《路边野餐》

  张大磊《八月》

  罗耀辉《幸运是我

  黄进《一念无明》

单游虽态随倒城佳男主角

  余文乐《一念无明》

  西德尼玛《塔洛》

  葛优《罗曼蒂克消亡史》

  许冠文《一路顺

最佳女主角

  周冬雨《七月与安生》

  惠英红《幸运是我》

  章子怡《罗曼蒂克消亡史》

  宣烧易思兰侵继复轴任素汐《驴得水》

  马思纯《七月与安生》

最佳男配角

  曾志伟《一念无明》

  浅野忠信《罗曼蒂克消亡史》

  段博《追凶者也》

  纳豆《一路顺式务弱主直风》

  张译《追凶者也》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一念无明》

  方皓玟《一念无统以出最变明》

  钟欣潼《罗曼蒂克消亡袁火每照史》

  廖子妤《骨妹

  闫妮《罗曼蒂克消亡史》

最佳新演

  任素汐《驴得水》

  西德尼玛《塔洛》

  余香凝《骨妹》

  胡子彤《点五危际取食乎冲消步》

  陈宇《只要我长开套大》

第18届(2018年)

奖项名称获奖名单
最佳电影

  《明月几时有》

最佳编剧梅峰,黄石《系波职望教七图玉效不成问题的问题》
最佳导演陈凯歌《妖猫传》
最佳新导演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
最佳男主角

  段奕宏《暴雪将至》

最佳女主角

  惠英红《血观音》

最佳男配角

  张译《绣答见达原交春刀Ⅱ:修罗战场》

最佳女配底居坐战理成

  刘引商《顺云》

最佳新演员

  周美君《嘉年华》

最受瞩目新演员文淇《嘉年华》
最受瞩目新导演文牧野《我不是药神》
最受瞩目爱情电影《超时空同居》
最受瞩目演员佟丽娅《超时空同居》
最受瞩目表现张子枫《快把我哥带走》
专业推荐新执话应安坚范黄日演员钟楚曦《芳华》
专业推荐导演韩延《动物世界》
最具突破演员周秀娜《29另属仍天善感几龙较指+1》
最受欢迎演员周冬雨《后来的我们》
奖项名称提名名单
最佳电影明月几时有
芳华
妖猫传
嘉年华
大佛普拉斯
最佳编剧最佳编剧
梅峰 黄石《不成问题的问题》
张艾嘉 游晓颖 《相爱相亲》
彭秀慧 《29+1》
宋欣颖《幸福路上》
黄信尧 大佛普拉斯
最佳导演文晏 嘉年华
许鞍华 明月几时有
冯小刚 芳华
黄信尧 大佛普拉斯
陈凯歌 妖猫传
最佳新导演最佳新导演奖
梅峰 《不成问题的问题》
董越《暴雪将至》
鹏飞《米花之味》
文晏《嘉年华》
黄信尧 大佛普拉斯
最佳男主角

  段奕宏 暴雪将至

  涂们 老兽

  范伟 不成问题的问题

  古天乐 杀破狼贪狼

  广益增 大佛普拉斯

最佳女主角

  惠英红 血观音

  张艾嘉 相爱相亲

  周秀娜 29+1

  陈季霞 顺云

  毛舜筠 黄金花

最佳男配角

  张译 绣春刀2

  雷佳音 绣春刀2

  吕良伟 黄金花

  陈竹升 阿莉芙

  田壮壮 相爱相亲

最佳女配角

  刘引商 《顺云》

  吴彦姝《相爱相亲》

  吴可熙《血观音》

  张榕容《妖猫传》

  郑铮《无问西东》

最佳新演员

  周美君 《嘉年华》

  苗苗《芳华》

  文淇《嘉年华》

  凌文龙《黄金花》

  席马瑞丹 强尼凯克

历届回顾

历届百科

  历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回顾

  第1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8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0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1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历届帝后

历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影帝影后及导演
年份届数影帝及作品影后及作品导演及作品
2001年第01届梁朝伟《花样年华》张曼玉《花样年华》李安《卧虎藏龙》
2002年第02届

  葛优《大腕》

  胡军《蓝宇》

  吕丽萍《谁说我不在乎》

  梅艳芳《男人四十》

  宁瀛《夏日暖洋洋》

  杨德昌《一一》

2003年第03届

  姜文《寻枪》

  黄秋生《想飞》

  黄素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李心洁《见鬼》、《想飞》

  田壮壮《小城之春》

  张作骥《美丽时光》

2004年第04届

  葛优《卡拉是条狗》

  刘德华《大只佬》

  章子怡《紫蝴蝶》

  张柏芝《忘不了》

  路学长《卡拉是条狗》

  杜琪峰《PTU》

2005年第05届方中信《旺角黑夜》刘若英《天下无贼》田壮壮《德拉姆》
2006年第06届梁家辉《黑社会》张静初《孔雀》顾长卫《孔雀》
2007年第07届富大龙《天狗》金雅琴《我们俩》宁浩《疯狂的石头》
2008年第08届张涵予《集结号》余男《图雅的婚事》许鞍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09年第09届范伟《耳朵大有福》周迅《李米的猜想》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
2010年第10届陈文彬《不能没有你》惠英红《心魔》戴立忍《不能没有你》
2011年第11届葛优《让子弹飞》汤唯《月满轩尼诗》姜文《让子弹飞》
2012年第12届刘青云《夺命金》叶德娴《桃姐》杜琪峰《夺命金》
2013年第13届梁家辉《寒战》颜丙燕《万箭穿心》高群书《神探亨特张》
2014年第14届张家辉《激战》章子怡《一代宗师》杜琪峰《毒战》
2015年第15届秦昊《推拿》赵薇《亲爱的》娄烨《推拿》
2016年第16届冯小刚《老炮儿》吕中《闯入者》侯孝贤《刺客聂隐娘》
2017年第17届许冠文《一路顺风》周冬雨《七月与安生》万玛才旦《塔洛》
2018年第18届段奕宏《暴雪将至》惠英红《血观音》陈凯歌 《妖猫传》

历届之最

历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获奖之最
获最佳导演奖最多的:杜琪峰(3次)
杜琪峰分别于2004年第4届《PTU》、2012年第12届《夺命金》、2014年第14届《毒战》三度获得最佳导演奖。
获奖最多的导演(4次)
许鞍华2008年第8届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9年第9届凭《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最佳导演奖,也是唯一一位蝉联两届最佳导演奖的导演,而且是一名女导演,同时还于第9届获得百家传媒致敬电影人奖,2018年第18届《明月几时有》获得最佳影片奖。
获奖最多的男演员(5奖)
葛优2002年第2届凭《大腕》、2004年第4届凭《卡拉是条狗》、2011年第11届凭《让子弹飞》先后三次获得最佳男主角,其中第4届还凭《卡拉是条狗》获得了最佳欢迎男演员金奖、2011年第11届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人奖。
获得最佳女主角最多的女演员:章子怡(2次)
章子怡先后于2004年第4届《紫蝴蝶》、2014年第14届《一代宗师》两度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惠英红2010年第10届凭《心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2018年第18届凭借《血观音》再度拿下最佳女主角奖
获奖最多的跨界电影人:徐静蕾(4次)
徐静蕾2004年第4届凭《我和爸爸》获得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内地最受欢迎女演员银奖三项大奖, 同时还获得本届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提名;在此之前还于2003年第3届凭《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内地最受欢迎女演员金奖,堪称大满贯获得者。
获得三次奖项的女演员
惠英红2004年第4届凭《妖夜回廊》获得最佳女配角奖、2010年第10届凭《心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2018年第18届凭借《血观音》再度拿下最佳女主角奖。
获得两次奖项的女演员
陆弈静2007年第7届凭《深海》、2010年第10届凭《一席之地》两获最佳女配角奖。
陈冲2008年第8届凭《色戒》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同时还获得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人奖
汤唯2008年第8届凭《色戒》获得最佳新演员奖、2011年第11届凭《月满轩尼诗》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赵薇2004年第4届凭《玉观音》和《绿茶》获得最受欢迎女演员金奖、2015年第15届凭《亲爱的》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