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琴》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描写音乐的小诗。
此诗是诗人听琴有感而作来自,前两句写弹琴的音乐境界,后两句是议论性抒乎情,慨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调,喻指世人只知趋时随俗。全诗体现了诗人不趋时尚的清高品格,以及表达了诗人感伤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情怀。全诗360百科语意简洁直白,含义深蕴。
- 中文名 弹琴
- 作品别名 听弹琴
- 创作年代 唐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弹琴

泠泠七弦上,来自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诗题在《刘随州集》中题作"听弹琴"。
众迫从孔起培频训被置 ⑵泠泠:清幽,清冷,形容声音清越,这里指琴声清冽,如风,如水。
⑶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⑷松风寒360百科: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⑸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又作"古曲虽自爱,今人已不弹"。古调:古曲,古时的曲调 ,指《风入松》,刘扩顺干音烟那南该曲为晋嵇康所作,故曰古调。
⑹自爱:自己喜爱。
白话译文
七根琴弦上发出清脆激越的声音,静静听来,好提似是风撼松林的声音,令人孤清济成杂亚端。这清幽高雅的古时曲调,虽然我很喜爱,但是,现今人们大都不再弹奏了。
创作背景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这里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 ,并在此期间写下这首诗。因刘长卿恃才傲物,对自己才能充分自信,所以借诗歌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慨。
作品赏析
文学鉴赏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社具朝升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来自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酸模他“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七践交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360百科妙。高雅平和的琴声位洋士宪,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身岩多不弹”的“多”态以每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刑路差曲长远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伯良头延主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刘算更,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迫师门叫场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名家点评
语不须多,不须深。--明·顾磷《批点唐音》卷十一
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卷六
"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调,悠悠今古,赏音能有力人!况复茂材异等,沉沦于升斗微官;绝学高文,磨灭于蠹断简!岂独七弦古调,弹着无人?文房特借弹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怀耳。"--清末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弹琴》。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另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旧配和粉片叫片粒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