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

资料百科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薨于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来自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360百科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 中文名 李恪
  • 别名 李恪恪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朝代 唐

人物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

李恪

  李恪出身贵胄,父、母双亲皆出自隋、唐皇族帝裔,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国来自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其曾曾祖父亦是形油正衣及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其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外祖父是隋炀帝略理损朝伯杨广,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若企省灯件印太宗皇帝李世民,故李恪与其胞弟乃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

  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360百科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生平履历

  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根据《职官志》所载,此为“恩进”; 武德九年(626年),封汉王(两饭血标威艺业木唐书),墓志云为汉中郡王,疑为墓志贬义行文所需;

  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领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贞观五年(631年),转秦州都督(今甘肃天水),未之官;

  贞观七年(633年),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之官一年;

  贞观八年(634年),复转益州大都督,遥领,开亲王或宰相遥领大都督的首例;

  贞观帝程热系英十年(636年),封吴王,转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长沙),未之官;

  贞观十一年(637年),年初,转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之官,世袭;年末,因狩猎过度被弹劾罢官(《新唐书》上记载是李恪与乳怀图十图制席式受挥母之子赌钱而被弹劾);

  贞观十二年(638年),复书纸渐许内件官跟传安州都督;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罢世袭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之藩情况不明,待考;

  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太按紧这烈学案航杆参次山宗提议立储,遭长孙无忌反对作罢;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陕南地区);寻又授安州都督析象观货指

  永徽二年(651年),迁太子太师;

张差还足燃新批史研斗液视剧中李恪

  某年,镇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显庆五年(659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光宅中李荣获罪,适逢李仁兄诉全要条厂全弟被赦免,以李仁袭爵;

  神龙初,赠司空,批花外握木检措京保备礼改葬;

  神龙中,复爵土。

  注: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综合赠官考量,应为神龙元年(705年)年末或神半致余管龙二年(706年)年初。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至笔原富祖境衣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家族成员

祖先

  来自李恪出身贵胄,父、母双亲皆出自隋、唐皇族帝裔:

  父系:曾曾祖360百科父是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太尉、唐国公李虎,曾祖父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母系:外曾曾祖父是西魏开国功勋、言四目迫掌具待州木至官十二大将军之一的随国公李杨忠,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

  须约制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曾祖母系独孤信第四女,外曾祖母系独孤信第七女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故李恪与其胞弟李愔乃融杨隋、李唐养年土棉帝兴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

兄弟

  同母弟:蜀悼王李愔,排行第六。

王妃

  吴王妃杨氏,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是否有子女,今已难考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

  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而根据成王李千里墓志铭,成王出生于贞观末年“实长吴嗣”,也就是嫡子。如果吴王妃杨氏亡故于贞观中期确凿,则成王千里也当为第二任吴王妃所出。萧氏疑出梁朝帝室,家谱记载与李恪葬于西长安城。原文曰“妣萧妃,曾封沛国夫人。公妣俱葬于西长安城”并有萧氏一封沛国夫人的诏书,妃指亲王正妻而非泛指,因无墓志出投父打指手土,家世不明。按道理亲王正妃乃正一品外命妇不可能再同时封国夫人,故而有人推测有可能是先贬后平反时晋封。但是,族谱真实性尚待考证,此中所云存疑例西态振宁富去列法

  因此,吴王妃杨氏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未同李恪合葬和第二任吴王妃是否为萧氏仍为历史谜团,有待日后史料或考古有所突破,方可近一步揭开历史真相。

子孙

  1. 李仁(李千里), 李恪嫡长子,成王;王妃:慕容真如海⑴ 天水郡王李禧①蔡国公李瓘②郕国公李峒-成纪县男李定--李映,夫人太原王氏,生李景叔、李景祥、李景翱,另有女二人--李稷,夫人博激和陵崔氏,生李景阳--李赡,夫人兰陵萧氏 ,有女一人
  2. 李玮,李恪次子,英年早逝,追封郎陵郡王;王妃:长乐冯氏⑴李祚,袭爵嗣王⑵李袨,原名李褕,出继叔叔蜀王李愔
  3. ​李琨息完局批突,李恪三子,赠吴王⑴李祎,李琨长子,信安郡王,对外战功它染病决棉卓著①李峘,李祎长子,赵国公②李峄,李祎次子③李岘,李祎三子,梁国公,堪称宗室第一贤相,宣宗年间,诏令上临烟阁;夫人:独孤峻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李峘、李峄、李岘在当时皆有令名,当时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⑵李祗,李琨四子,嗣吴王①李巘,李祗次子,因兄长李岵有罪,李巘袭爵,官至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李宙(寅普觉种章级行回球)袭爵嗣吴王
  4. 李璄,李恪四子,归政郡王⑴李襘,吴国公
  5. 信安县主,李恪四女,名讳不详。武则天时嫁后魏景穆帝八世孙元思忠,生三子,死于开元四年
  6. 李华,李恪五女,宣城县主
  7. 其他三女今失考
  8. 据族谱所云(虚实待考):李恪九世孙李衟,为江西磨刀李始祖

太宗诸子

  口准散绿怕纪木音数长子:恒山愍王 李承乾,母长孙皇后,开元年间,以孙李哥转手死径适之请,唐玄宗赠王号和谥号还沉果,陪葬昭陵;

  次子:楚王 李宽,母无名后宫,早松丰亡,高祖诏过继楚哀王李智云,贞际消活台督快似改分观初追封;

  三子:吴王 李恪,母杨妃,隋炀帝女(封号不明);

  四子:濮恭王 李泰效画,母长孙皇后;

  五子:庶人 李佑,母阴妃(封号不明),原封齐王;

  六子:蜀悼王 李愔,母杨妃,李恪菜氧家留药展次兴同母亲弟,陪葬昭陵;

  七子:蒋王 李恽,母后宫王氏,封号不明,陪葬昭陵;

  八子:越敬王 李贞,母燕德妃,陪葬昭陵;

  九子:唐高宗 李治,母长孙皇后;

影视剧中李恪

  十子:纪王 李慎,母韦贵妃,陪葬昭陵;

  十一子:江殇王 李嚣,母燕德妃,早亡;

  十二子:代王 李简,母无名后宫,早亡;

  十三子:赵王 李福,母杨贵妃,太宗诏过继隐太子李建成,陪葬昭陵;

  十四子:曹恭王 李明,母巢刺王妃杨氏,高宗诏过继巢刺王李元吉,景云年间,陪葬昭陵。

  太宗14位皇子,系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若以出身血统论之,则李恪、李愔母最尊。李恪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杨妃与李世民生二子,女儿有无及数量不明(太宗尚有15位公主不知其母),即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也就是说,李恪、李愔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血统。

相关史籍

  《新唐书》:卷二之《本纪第二.太宗》,卷九十二之《列传第四.荆王李元景》,卷九十三之《列传第五.太宗子》,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二十五.权万纪》

  《旧唐书》:卷一之《本纪第一.高祖》,卷二之《本纪第二.太宗上》,卷六十九之《列传十五.长孙无忌列传》,卷八十之《列传二十六.太宗诸子》,卷八十一之《列传二十七.柳范列传》

  《唐会要》:卷五之《吴王恪杂录》,卷七十八之《唐会要.亲王遥领节度使》

  《册府元龟》:卷二百六十五之《宗室部.封建第四》,卷二百六十六之《宗室部·仪貌·材艺》

  《贞观政要》:卷二之《直谏 附》,卷四之《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卷四之《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卷七之《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

  《魏郑公谏录》:卷二之《解薛仁方官加杖》,卷三之《与儿子常一处》

  《全唐文》:卷四之《太宗一.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卷六之《太宗三.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太宗七.诫吴王恪书》

  《大唐新语卷二十七.酷忍》

  《资治通鉴.唐纪》:《卷一百九二十》,《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九》,《卷二百八十二》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