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

资料百科

《僧伽吒经》中记载了僧伽吒法门。由释迦牟尼佛主讲,另外两位佛参与讲述,三位菩萨提问。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总括僧伽吒法门的妙用,后用重系各种实例来展开说明。

开篇总括:"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 。""若人闻此法门福德之聚" "如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有福德。""若人得闻如是法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不退转;见一切佛证许,一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恶魔不恼,一切善法皆得成就。"闻此法者,能知生灭。"

卷一主要"听闻获福" 展开,与会者当时就获得了这个宏大的福德。而且一切勇菩萨的跨世界旅行也见到了一切佛,"一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见到了灭。到了华上世界,那里的莲华藏如来也补充了听者获得的福德,同时也讲了一个除灭五逆罪业的实例。

二围绕"一切善法皆得成就"展开,僧伽吒法总摄一切大乘正法。甚到乡陈证立爱水临翻至僧伽吒法能自作示现为人说法。释迦牟尼回忆自己就是听闻该法门从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卷三围绕" 恶魔不恼,成就善法"展开,远离恶知识,修行善法。并指出了精进的方向。释迦牟尼佛自己的经历,尽一切恶,获得须陀洹果位为实例 。

卷四围绕"能知生灭"展开,一切勇菩萨在日月明世界与日月土如来的故事,涉及到年少众生和年老众生的如何解脱生死。药上菩提萨埵带那个世界的年少众生回到我们世界,在释迦牟尼佛的僧伽吒法会现场登位。皆大欢喜。圆满。

  • 中文名称 僧伽吒经
  • 外文名称 Saṅghāṭa,saṁghāṭa,आयàसंघाटम्
  • 别名 僧伽多
  • 译意 集会
  • 别意 法门名

出现历史

  《僧伽吒经》直接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鹫山的教授。佛陀的这次教授,就像所有的大乘经典,是由他的弟子记住之后,再用梵文写下来的。《僧伽吒经》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从往昔的古佛听受的,而且对读诵者的影响广大、深远。

  《僧伽吒经》的梵文是一个术语,意思「连结」或「连系」。《僧伽吒经》属于一种特殊的经来自类,其功能是转化那些以特殊方式听闻或念诵这些经典的人。其中一项殊胜的利益是话夜验打温未坚,凡是听闻《僧伽吒经》者,临命终时,诸佛会现身来安慰他们。还有,如经中所述,凡是《僧伽吒经》所安立之处,诸佛恒在。因此,读诵此经能够加持360百科诵经之处。

  一般来编分程假江清说,读诵大乘经典是净障的六种善行之一;而《僧伽吒经》本身特别运去值积流月格药占详细地说明:读诵这部经得以消除苦的种子,带来未来多生多世长远的果报,并保障诵经者获得直到成佛的安乐。本经还开示念死无常,包括死亡时身心变化清良破硫夫攻法营杆陈的过程。一九三零年代,在英国统治的北巴基斯坦所做名友乱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挖出埋在地下的一个佛教图书馆。这次的考古挖掘对粮连与排齐只席依早住零於历史学家十分重要,因为它发掘了 大量的第五世纪手抄本,远比印度本土其他任何地方更多。在这许多重要的手抄本之中,《僧伽吒经》的数量最多,甚至远超过现今我们比较熟悉的妙法莲华经、金刚 经或般若经。好几世纪以来波还识妒棉也冷次五明,《僧伽吒经》一直是所有大乘经典中最广为读蒸估但需千讲谁代才诵、流通的经典

  据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四下记载,东魏北齐时期,邺下僧团持续进行译经活动。元象元年(538)于司徒孙腾府译成《僧伽吒经》四卷五十一纸,译者为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僧昉笔受。唐靖迈《古今译经图纪》卷的直另普四、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六同载,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见四卷五十九纸。《开元释教录》将其乃钻艰纸定为大乘经大集部经典。

  僧伽吒经是那烂陀寺镇寺连促巩棵之宝,那烂陀寺是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学习的寺庙,那烂陀寺曾经是全世界佛法传播的中心,僧伽吒经乃是无数修行者梦寐以求求而不得之法。

  许多人缺乏值遇此经并相信其利益的福报,能有机会值遇、听闻、读诵此经,并对此经有信心,均是过去累积了很大的福德方可值遇,尤其是「抄写」此经,仅仅抄写一字,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能以金、银、珠宝等来抄经,台星复伤座陈牛字功德更为殊胜。

修持功德

  关于《僧伽吒经》的功德,世尊做了如下重要开示:

  听闻者之福德

  尔时世尊告一切勇菩提萨埵,有法门名僧伽吒。甩乐若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勇,于汝挥跳修核意云何,若人闻此法门福德之聚,过于一佛福德之普专文代千裂南聚。一切勇白佛言:"云何世尊。"佛告一切勇:"如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有福德。若人闻收兵烈执娘晶谈世言合列此法门。所得福德亦复如腿阀淋是。一切勇。若人得闻如是法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不退转,见一切佛,一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恶魔不恼,一切善法皆得成就。一切勇,闻此法者能知生灭。"

  一切勇,如是法门一经于耳,得生无量功德。

  此法甚深,如是法门难得闻名。若得闻此法门名者,一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药上,是人得超千劫生死,生净佛国。

  闻此法门福德胜彼。若有供养十三恒虹元盛河沙诸佛如来,若有于此法门闻一四句偈,此福德胜彼,况具足闻。

  善男子。若胡麻等数诸佛如来。说闻经功德不能令尽。

  听闻僧伽吒法门经于耳者 临命终时恒河沙等百千亿诸佛世尊安慰其人

  若有得闻如是法门经于耳:八十劫中自识宿命,六十千劫作转轮王,八千劫中作天帝释,二十五千劫作净居天,三十八千劫作大梵天,九十九千劫不堕恶道,百千劫中不堕饿鬼二句括十八千劫不堕畜生,十三亿百千劫不堕阿修罗中,刀剑不热霸炼伤,二十五千劫不生愚痴中,七千劫中具足智慧,九千劫中么烧香东轮约生处端正,具足善色如如来身,呢使十五千劫不作女人,十六千劫身无病恼。三十五千劫常具天眼,十九千续办电被紧列劫不生龙中,六千劫中无嗔恚心,七千劫中不生贫贱家,八十千劫主二天下,极最无穷受如是乐,十二千劫不生盲冥,十三千劫不生聋中,十一千劫修行忍辱。临命终时识行将灭,不起倒想,不生嗔恚。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南方二十亿佛,面见西方二十诉社百五恒河沙诸佛如来,面见北方八十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上方九十亿恒河沙诸佛世尊,面见下方百亿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善男子,彼诸世尊安慰其人,"善男子,汝莫恐怖,汝已听受僧伽吒法门。""善男子,汝见如是恒河沙等百千亿佛世尊不。""唯然已见。"世尊告曰:"此诸如来故来见汝。"是善男子问言:"我作何善诸佛见我。"诸佛告言:"善男子,汝在人中曾闻僧伽吒法门,是故诸佛故来见汝。"

  若以净信心读诵此僧伽吒法门 临命终时得见九十五亿诸佛安慰接引

  善男子,若有闻此法门者,所得寿命满八十劫,何况书写读诵之者。一切勇,若有人以净信心读诵此法门福多于前,九十五劫自识宿命。六万劫中为转轮王。于现 在世人所敬重,刀不能害,毒不能伤,[女*(犮-乂+又)]蛊不中。临命终时,得见九十五亿诸佛,安慰之言,汝莫怖畏,汝在世时闻僧伽吒法门,九十五亿佛,各将其人至其世界。一切勇,况复有人得具足闻如是法门。

  注释:[]((劫是时间单位)一劫有多长时间呢?譬如有一个大城市长宽十二由旬(由旬是长度单位,一由旬大概三十里或四十里)高三由旬,城市里面装满了胡麻(即指亚麻子,长4~7毫米,宽2~3毫米)。有长寿的人超过了一百年就取走一颗胡麻。就这样城市中的胡麻都取光了,一劫的时间还没到。又譬如有一座大山长宽二十五由旬(按照一由旬三十里计算就是375公里),高十二由旬(180公里)。有长寿的人过了一百年,用一丝绸轻轻擦过一下,就这样一百年后擦一次,大山都被擦掉了,但一劫时间还没到。"劫"就是这样天文数字的时间概念。)

  听闻者之功德

  一切勇,若有善男子,闻此法门生信心者:于千劫中不堕恶道,五十劫中不堕畜生,万二千劫不堕愚痴,万八千劫不生边地,二万劫中生处端正,二万五千劫常得出家,五万劫中作正法王,六万五千劫修行念死。一切勇,彼善男子善女人,无少不善,恶魔不得其便,不入母胎。一切勇,闻此法门者,生生之处,九十五阿僧只劫不堕恶道,于八万劫常得闻持,十万劫离于杀生,九万九千劫离于妄语,一万三千劫离于两舌。

  正信希有-闻经起信者之宿世善根

  佛告一切勇:"乐小法者亦复如是。不能听受如是法门。一切勇。若不曾见十八亿恒河沙诸佛如来。不能书写如是法门。若不曾见九十亿恒河沙诸如来者。不能闻此法门。若人曾见百千亿如来者。闻此法门不生诽谤。一切勇。若有曾见百千亿恒河沙如来。闻此法门能生净信。起如实想不生诽谤。一切勇。听若有书此法门一四句偈。彼过九十五亿千世界。如阿弥陀国。彼人佛土亦复如是。"

  净信合掌作礼 灭五无间罪业

  若人造作五逆之罪。闻此法门须臾之间。悉能除灭无量百千亿劫。闭恶道门开生天道。于此法门闻四句偈功德如是。况复书写读诵,供养华香幡盖,恭敬尊重,合掌礼拜一言赞善,如是功德不可思议。

  谁读此经一合掌礼。佛告一切勇:"善男子,若人造作五逆之罪,若教人作若随喜作。于此法门闻四句偈。合掌净信能灭五逆。何况有人,于此法门具足书写读诵供养如此功德多彼无量。"

  注释:[五逆]

  五逆又名五逆罪、五无间业、五无间罪或五不救罪。即(1)杀母,(2)杀父,(3)杀阿罗汉,(4)恶心出佛身血,(5)破和合僧。《俱舍论》卷十八另载与五逆同类之五无间同类业,即︰(1)污母及无学尼,(2)杀正定聚菩萨,(3)杀有学圣者,(4)夺僧和合缘,(5)破坏佛塔。《萨遮尼干子经》等所载,大乘之五逆为︰(1)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物僧物,或教人作见他人作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3)逼令沙门还俗,或断其命。(4)犯小乘五逆之一者。(5)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果报,自作或教唆他人行十恶业。将《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灭业障品〉所载"(1)恶心出佛身血,(2)诽谤正法,(3)破和合僧,(4)杀阿罗汉,(5)杀害父母。

  造五无间罪则堕无间地狱,八大地狱之第八阿鼻地狱,谓之五无间。

  是哪五种无间呢?

  1.无时间间隔直堕地狱 2.受苦无间断 3.受苦的时间无间断 4.受苦的寿命无间断 5.受苦的空间无间隙

  书写者之殊胜功德

  一切勇。汝闻僧伽吒法门故得在此会。无善根人则不能得见此佛国。

  如此法门能示法藏,灭诸烦恼,然大法炬,降诸恶魔,照明一切菩提萨埵之舍,说一切法。

  佛陀对我们无比的大悲、无比的慈爱

  譬如有人闭在暗室眼无所见,复有异人曾受苦恼作是思惟,此人受苦甚为可愍,若不得脱是人必死,以火与之令得少明。时暗室人见火叹喜心得安乐。尔时彼火以少因缘炽然火焰烧彼暗室。尔时彼人被烧而死。时王闻之作如是念,我国众生若有所犯更不系缚。尔时国王告下人民,汝等诸人莫生怖畏,于我国内施汝无畏,若有所犯不加害,汝亦不杀,汝皆当安隐莫生怖畏。药上,如来亦复如是,烧诸烦恼灭诸病苦,犹如彼人为令暗室众生安隐,自烧而死。如来如是,为诸众生令得安隐,不惜身命拔诸系缚令得解脱。如是药上,如来永离三毒之恼,为诸世间作大灯明,于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老少众生拔令解脱。

  佛陀为轮回在六道中的苦恼众生作真实的皈依处

  佛观一切愍之如子。我等无父无母,无兄弟亲族,一切皆无。佛为我父,如来是母。佛如日月示人善道,于生死中能救众生令不复生。诸烦恼河甚可怖畏,众生在中烦恼漂溺,如来救之令不复入,世尊怜愍为说正法,示人无上菩提之处。(:此文中所指的"父母"意指能救度我们出离轮回苦海的人,可以真正依靠的人,能为我们明示光明道路的人。)

其他大乘经典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建古手继消浓低般盾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营团再证压太载五作元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来自》也誉为"经中之王"。

  《妙法莲华经》关键词特米武就是"妙法莲华"这四个字。"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是作比斗村喻,形象地讲"妙"在什么地方,他的殊胜处,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广余抗不露。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360百科一。《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Bud dhavatamsaka-mahav源肉接尔被协ai pul yasutra)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有人认为,在梵本《树严经》及《大方广佛华经》(第58卷)企动困川金留功然中都提到 ysa 一字,叶束这是于阗文而不是梵文。因此,该经出现的年代和传播的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译本 汉译3种: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称《亲群固部知七边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②唐实叉难陀[1]译,80卷39品类军够挥德,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③唐贞元中般若译,40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何聚界品》的别译,全名《费且逐袁等将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难员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种约占促套乐低了永倍罪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1年)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力路父战棉质钟波罗蜜经》;

  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林鸡黑促个校茶特映会);

  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共一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此经内容大概为:佛成道未久,大众云集。佛入宝舍三昧,出无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犹如一会。胜分菩萨说偈问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问所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发愿。佛悉授菩提记,复出舌相,说持经功德,仍以此经嘱累文殊菩萨。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其他译本·佛说第一义法胜经

  翻译记

  夫爱法者必深善根,《涅盘经》云:供佛二恒。魏尚书令仪同高公,重法心成,生上财想,博采梵文,广崇翻译。且《佛说第一义法胜经》者,诸法门中,此其髓也。公意殷诚,感之题额。沙门昙林,瞿昙流支,兴和四年岁次壬戌,九月一日甲子换文。始末四功,质义乃定,五千五百七十六字。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大乘华严部·第0091部,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与华严经寿量品同。

  全文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揭陀国闲寂法林,坐妙菩提金刚坚固无量妙宝共所庄严红莲华台师子座上,与十不可说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大菩萨俱,及诸天、人、阿素洛等,无量大众前后围绕。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不可思议光王,承佛威神,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诸佛国土,时分庄严,有胜劣不?"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土,为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圆满红莲敷身佛土,为一昼夜。不退轮音世界一劫,于绝尘世界法幢佛土,为一昼夜。绝尘世界一劫,于明灯世界师子佛土,为一昼夜。明灯世界一劫,于妙光世界遍照佛土,为一昼夜。妙光世界一劫,于难超世界身放法光佛土,为一昼夜。难超世界一劫,于庄严世界一切神通慧光王佛土,为一昼夜。庄严世界一劫,于镜轮世界月觉佛土,为一昼夜。善男子,如是世界展转渐增,满十不可说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世界佛土,最后世界,佛土一劫,于莲华德世界贤德佛土,为一昼夜。于彼世界,诸菩萨众,修治殊胜普贤行地。

  "善男子,如诸世界昼夜渐增,如是诸佛寿量身相,菩萨世界庄严亦尔,由彼有情福转增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显示无边佛土功德法门,欢喜信重,受持读诵,如理思惟,广为他说,临命终时,十方佛土无量诸佛,皆现其前慰喻赞美,令其增进无量善根,随愿往生诸佛净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于生生中常忆宿命,修菩萨行速得圆满。"

  时,薄伽梵说此经已,不可思议光王菩萨摩诃萨,并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众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净土五经一论

  1:《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

  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

  3:《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弥陀经》。

  4:《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简称《往生论》。

  5:《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清咸丰年间魏源(魏默深)居士追加。

  6:《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清末民初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追加。

  《净土五经一论》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再版,其中《无量寿经》版本为印光大师勘定的"曹魏康僧铠"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41部共二卷元魏天竺三藏法师昙摩流支译

  持经功德

  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发菩提心。若复有菩萨化一众生令得不退地。所得功德胜前功德乃至无量阿僧只。

  心经

  (经名)有数本: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经秘键,即此本之解释也,但其题号为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华严之贤首释之,谓为心经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经幽赞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宋施护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此中举世流通者,鸠摩罗什译之本也。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回向发愿

  诵经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辩证佛法

  《僧伽吒经》记载:"于此法门书一字者,功德胜彼一切轮王所有福德。"指的是信受者。佛法是辩证的,诽谤此法门的也是读此经的!乱解此经者鉴!

  六祖大师开示:所说一切文字章句。如标如指。标指者。影响之义。依标取物。依指观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经取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其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