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

资料百科

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现今世水泡。

  • 中文名称 牛口蹄疫
  • 外文名称 niu kou ti yi
  • 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
  • 临床特征 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
  • 发病者 偶蹄类动物

病原

  口蹄疫病来自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根据血清学反应的抗原关系,病毒可分为O、A、C、亚洲I、南非Ⅰ、Ⅱ、Ⅲ等7个不同的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

  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迫翻王民王型皇觉件等贵别敏感。在pH3时,瞬间丧失感染力,PH5.5一秒钟内90%被灭活;1%~2%氢氧化钠或4%碳酸氢钠液1分钟内可将病毒杀死。-70~-50℃病毒可存活数年,85℃1分钟即可杀死病毒。360百科牛奶经巴氏消毒(7送重比算2℃15分钟)能使病毒感染力丧失。在自然条件下,病毒在牛毛上可存活24日,在批草脸室料广苏精实麸皮中能存活104日。紫外线可杀死病毒,乙醚、丙酮、氯仿和蛋白酶对病毒无作用。

流行

  自然感染的动物有黄牛、奶牛、猪、山羊、绵羊、水牛、鹿和骆驼等偶蹄动物;人工感染可使豚鼠、乳兔和乳鼠发病。

  已被感染的动物能长期带毒和排毒。病毒主要存在于食道、咽部及软腭部。羊带毒6~9个月,非洲野牛个体带毒可达5年。带毒动物成为传播者,可通过其唾液、乳汁、粪、尿、病畜的毛、皮、肉及龙族生供自益内脏将病毒散播。被污染的圈舍、场地、草地、水源等为重要的疫源地。

  病毒可通过接触、饮水和空气传播。鸟单话侵治济破毫映个鲁类、鼠类、猫、犬和昆虫均可传播此病。各种污染物品如工作服、鞋、饲喂工具、运输三样医养营括车、饲草、饲料、泔水等都可以传播病毒引起发病。

  流行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畜及畜产品流通领域的扩大,人类活动频繁,致使牛口蹄疫的发生次数和疫点数增加,造成牛口蹄疫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传播特点

  该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来自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360百科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益统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画阿核义自述距构夜越免该病传播无明显的季各节皇质他负振沉节性,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疾病症穿斤增架

  口蹄疫病毒侵入动物体内后,经过2~3日,有的则可达7~21日的潜伏时间,才出现症状。症状表现为口腔、鼻、舌、乳杆己脚沙房和蹄等部位出现水泡,12~36H后出现破溃,局部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体跑有激政刘假称分越误造温升高达40~41℃;精神担促到介危孩烈沉郁,食欲减退,脉搏集杆义属太和呼吸加快;流涎呈泡沫状;乳利八农改教头上水泡破溃,挤乳时疼痛不安;蹄水泡破溃推集未穿整叶如丝复,蹄痛跛行,蹄壳边缘溃裂,重者蹄壳脱落。犊牛常因心肌麻痹死待她增亡,剖检可见心肌出现淡黄色或协输甲什灰白色、带状或点状条纹,似如虎皮,故称"虎斑心"。有的牛还会发生乳房炎、流产症状

  牛的潜伏期2~7天,可见体温升高40℃~41℃,流涎,很快就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粘膜、蹄趾间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皮肤上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红色烂斑,之后糜烂逐铁担蛋贵厂局如居已渐愈合,也可能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斑痕。病畜大量流涎,少食指粉则阶构地宣百节养或拒食;蹄部疼痛造成跛行甚至蹄壳脱落。该病在成年牛一宜可探农加期已般死亡率不高,在1%~3%之间,但在犊牛,由于发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肠,死亡率很高。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该病传播速度快,典型症状是口腔、乳房和最行呼探升真坚德蹄部出现水泡和溃烂,可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该病与水泡性口炎的症状相似,不易区分,故应鉴别跳跑良金历道读鸡案至密。其方法是采集典型发病的水泡皮,研细,以pH7.6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制成1:10的悬液,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接种牛、猪、羊、马、乳鼠,如果仅马不发病,其它动物都发病,即是牛口蹄疫。

实验室诊断

  取牛舌部、乳房或蹄部的新鲜水泡皮5~10g,装入灭菌瓶内,加50%甘油生理盐水,低温保存,送有关单位鉴定。

防治措施

预防

  ⑴认真作好早期的预防接种,免疫时应先弄清当时当地或邻近地区流行的本病毒的毒型,根据毒型选用弱毒苗或灭活苗。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可用于疫区和受威胁的家畜,特别是控制疫情,保护幼畜。

  ⑵如果已经发生疫情,应根据我国有关条例,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扑灭措施,由发病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卦锁令",对疫点、疫区实行封锁,严禁人畜来往;扑杀、销毁病畜及其同群畜,消灭疫源;组织消毒工作,对畜舍及污染环境随时进行消毒和扑灭疫情的大消毒;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确定毒型,用相应疫苗对易感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封锁区最后一只病牛死亡、急宰或痊愈后14天,经过全面彻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锁。消毒时可用2%氢氧化钠、2%福尔马林或20%~30%的热草木灰水、5%~10%氨水等。

治疗

  对于病牛首先要加强护理,例如圈舍清洁干燥通风透气,供给柔软饲料(如青草、面汤、米等)和清洁的饮水,经常消毒圈舍。在加强护理的同时,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治疗。

  口腔治疗: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0.2%福尔马林、2%~3%明矾或2%~3%醋酸或食醋洗涤口腔,然后给溃烂面上涂抹10%~20%碘甘油或1%~3%硫酸铜,也可散布冰硼散、豆面及各种抗菌药物软膏,都能收到明显效果。

  蹄部治疗:用3%来苏儿、1%福尔马林或3%~5%的硫酸铜溶液浸泡蹄子。也可以用水洗净后涂以抗菌软膏或涂以20%的碘甘油,然后用绷带包扎。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多洗蹄子,以防潮湿妨碍痊愈。

  乳房治疗:挤奶时要常规消毒,温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磺胺软膏。挤奶时,动作要轻,必要时可用⑴导管。

  患牛有并发症或恶性口蹄疫时,除局部对症治疗外,可应用强心剂和营养补剂、抗生素等治疗,必要时,用葡萄糖或盐水加抗生素输液治疗。或在饮水中加些烧酒。也可采取病后20天以上的牛全血或血清,按每千克体重2毫升进行注射治疗。

不良反应防治

  不良反应的症状

  ①一般反应。个别牛注射疫苗后精神萎靡不振、产奶量下降、食欲减退、体温稍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1~3天后恢复正常。

  ②严重反应。因个体差异,个别牛注射疫苗后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呼吸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水肿、肌肉震颤、瘤胃臌气、口角出现白沫、倒地抽搐,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不良反应的预防

  ①在注射疫苗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和认真调查健康状况,病畜瘦弱和临产母畜不注射,待机体恢复后补注。

  ②曾有过疫苗反应病史的,建议在注射疫苗前,先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盐酸异丙嗪药物,随即注射疫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治疗措施

  ①对严重反应:建议迅速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毫克,视病情缓解程度,20分钟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一次,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500毫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0毫克(孕畜不用)。对已休克牛,除应迅速注射上述药物外,还须迅速针刺耳尖、大脉穴(劲静脉沟前三分之一处的劲静脉上)放血少许、尾根穴(尾背侧正中,荐尾结合部棘突间凹陷处)、蹄头穴(蹄冠缘背侧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即三、四蹄上缘,每蹄内外各1穴,共8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将去甲肾上腺素10毫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0毫升静滴,如体温低于36.5℃的患牛除可用上述药物外,另加乙酰辅酶A1000单位、ATP(三磷酸腺苷)200毫克、肌苷3000毫克、25%葡萄糖2000毫升静滴。待牛苏醒,脉律恢复后,撤去此组药,换成5%葡萄糖盐水2000毫升,加入维生素C5克,维生素B63000毫克,静滴,然后再用5%硫酸氢钠液500毫升,静滴即可。

  ②对一般反应:一般只须迅速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500毫克、地塞米松磷酸钠30毫克(孕畜不用),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毫克即可,病畜很快康复。

预防措施

  未发生牛口蹄疫时的措施

  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检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

  ①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床、牛舍的清洁、卫生;粪便及时清除;定期用2%苛性钠对全场及用具进行消毒。

  ②加强检疫制度,保证牛群健康。不从病区引购牛只,不把病牛引进入场。为防止疫病传播,严禁羊、猪、猫、犬混养。

  ③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

  预防: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清洁、通风、干燥、卫生,平时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
  2. 强化日常消毒工作,圈舍、场地和用具以2%的火碱或10%的石灰乳,坚持每两天消毒一次,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3. 注射血清抗体天健牛毒清做紧急预防,可有效的预防该病。4.病牛一旦确诊为口蹄疫,要及时隔离病牛、并及时进行治疗。

  已发生牛口蹄疫时的措施

  1、尽快确诊,并及时上报兽医和监督机关,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报告网络,按国家有关法规,对牛口蹄疫进行防制。

  2、及时扑杀病畜和同群牛只,在兽医人员的严格监督下,对病畜扑杀和尸体无害化处理。

  3、严格封锁疫点疫区,消灭疫源,杜绝疫病向外散播。场内应定期的、全面进行消毒。

  4、疫区内最后1头病畜扑杀后,经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再未发现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报有关单位批准,才能解除。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