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

资料百科

灵山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北部,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灵山因山脉连绵起伏犹如一位侧躺着入睡的江南美女而被世人赞誉为"睡美人"。宜教让据清同治十一年的《上饶县志》所记,灵山共有72座山峰来自,主峰海拔1496米。胶衡城沿山中还有山鸡、鲽鱼、石耳等名贵动植物及钽、铌、重晶石、锌、铁等360百科地下资源。历代名人王安石、辛弃疾、韩齐农老元吉等对灵山多有赞美,现代文学家冯雪峰1941年曾作《灵山歌》抒发胸志。

灵山位于上饶市中心旅游区域,自然环境现过激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是流合车牛宗教动道、佛二教圣地酒电轻永红,道教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艺国延满笔设另雷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中文名称 灵山
  • 所属地区 江西省广信区
  • 景区面积 160平方公里

概述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灵山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来自地”。据清同治十一年的《上饶县志》所记,灵山共有72座山峰,主峰海拔1496米。山中还有山鸡、鲽鱼、石耳等名贵动360百科植物及钽、铌、重晶石、锌、铁等地下资源。历代名人王安石、辛草肉置然能弃疾、韩元吉等对灵山多有赞美。现代文学家冯雪峰,1941年曾作《灵山歌》抒发胸志。

上饶灵山

  上饶信小苗会超主呀灵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北部,东邻玉山县,西界横峰县,北接德兴市。因灵山山脉连绵起伏犹如一位阶包大载附位出侧躺着入睡的江南美女而被世人赞誉为“睡美人”。2006年10月,灵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为160平方公里。2008年5月,上饶县启动了灵山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工作,景区规划总面积为101.5平方每放乱吧公里。2009年12月,灵山早物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功。

  灵山位于上饶市中心旅游区域,自然环境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是道、佛二教圣地,道教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是一个集度假休闲、观光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地理位置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横亘于上饶县北部,跨越茗洋、湖村、清水、汪村、石人、望仙、郑坊、华坛山等乡镇,西界横峰县葛源镇,北与德兴市饶二镇接壤,距上饶县城和上饶市25公里,坐落在上饶市中心旅游区域,距离三清山85公里,圭峰90公里,龙虎山155公里,武夷山121公里,地处三清山、圭峰、龙虎山和武夷山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间,是四山辐射的交织点,浙赣电气化铁路纸多鲁属击席候、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可达。

上饶灵山

  整座灵山属侵蚀构造的中低山地貌区,主脉海拔1000米~1400米,地形陡峻。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温和,年积温在3600℃~4800℃达套居黄挥月衣角声越之间,平均气温15℃左右。雨量充沛,年降雨超过2000毫米,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槠溪、茗洋河、石人溪、望仙河等8条溪涧和龙泉、珍珠泉、天泉等上百处名泉。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39.5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0647.6卡/平方厘米。

自然气候

气候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帮研跑古跑友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林业部门调查,景区内有树木类植物72科2来自04个种类,竹类12种,中360百科草药221种,古树名木遍布景区各地,贡茶、茶油、弥猴桃、石耳、大蒜、土纸等农、林产品。动物有鸟类20余种,兽类20余种,两栖类9种,蛇虫类30种,山羊、云豹、石鸡、黄麂、鲵鱼、黄瓜鱼、鹰嘴龟等珍稀动物。

矿产资源

  约8亿年前的震旦纪早期,灵山地区开始沉降,形成了多层重要的含矿建造。矿藏有花岗石、萤石、水晶、钨、锡、铜、铅、锌、铌、钽、钒、稀土、磷、重晶石、石煤何包听执普等。以花岗岩、铌、钽、钒等储量为最,其中花烧课跳术岗石储量约5亿立方米,芝麻白、上饶红、望仙绿等不仅纹理、色彩美观,且具抗压、耐磨、耐酸等特点,已开体当区这容呀象发的石材运销沪杭等地。

  以水晶最为珍贵,且开发历史悠久,汉《神龙本草经》有“上饶水晶”记载,北宋因过量开采而破坏山林,引起当朝首辅王安石重视,并作诗对此现象加以批评。灵山水晶有白色、茶色、墨绿色三种,尤以茶色、墨绿色为珍。

旅游景区

天心寺

  位于望仙乡圆山峰绝顶。明以前为员山庵,创建年代不详。公元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浮梁僧曲前田措如伦云游至此,见峰圆如覆杯,风光秀丽,且有水田、旱地十余亩,遂化执内就香破茶拿缘创建天星寺,供奉如来诸佛和十八罗汉。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天星寺再度扩建,因有康熙御书“天心禅林”寺额,改称天心寺。改建后的天心寺极为兴盛,僧侣众多,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曾办经学一所,有师生20余人,专门研究和教授佛学。1930年寺庙毁于兵燹,仅存“天心禅林”和“舍利殿”匾额。1949年重建一小院,1986年又重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等佛,并有居士住寺管理。

培底田精胶力饶灵山

石城寺

  位于灵山甑峰南石城山投即热责矛测左支使台地中央。台地三效盟明亚子通龙光培选面环山,如城如廓,故名石城。传说东汉有尼在此结庐悟禅,临肉我算往毛绍可尽轮美圆寂后骨灰建塔存放,当地居民称草庐为石城庵。唐初,普陀山一高僧云游至此,惊叹么太由座征容观人间竟有此福地,遂化缘建寺,名石城寺。寺有三殿,楼、台、亭、塔等附属建筑错落有致,经十余载经营,庙产达千亩,僧侣多达百人,盛极寺宇。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修葺,至嘉庆年间,广信知府王赓言亲选妙机为主持,并题写“妙明清澈”寺额,寺庙处于鼎盛期,僧侣多达百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寺庙尽毁,仅存明嘉靖年问所立石碑和变建措十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所建立旨寿塔以及公元l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所立放生碑和刻有“日出朝阳千古秀,月现云山万寿灯”楹联的石柱。1997年,三宝弟子募资重建古寺,1999年大雄宝殿竣工,建筑面积765平方米,正殿斯刘执就慢死某金车供奉如来等三尊大佛,两旁供佛文珠、普贤、慈航和十八非水双映造东组罗汉。据相关资料显示,古寺静规正在复建中,计划建筑的有天皇、三圣、观音、伽竺、地藏等五大殿及斋堂、膳堂、僚房、宾馆、舍利塔等附属建筑,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白鹤山寺

  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白鹤峰。明嘉靖年间,常有群鹤翱翔其巅,因建寺,并以白鹤命名。塑佛祖和白鹤仙翁像供于大殿。清蒋士铨书“鹤伴慈云”寺额。寺成后极为兴盛,香客如云。后因火三圮三修,最后一次修建于1996年。新寺因山势而建,三个大殿拾级而上,巍峨壮观,仍供佛祖和白鹤仙翁像。蒋士铨所书寺额,仍赫然嵌于山门之上。

峰顶院

  位于石人峰右鹰嘴峰下山谷中,建于明,盛于清。寺庙雄伟,僧侣众多,且有千亩山场和40亩水田等丰厚庙产。清末衰落,国民初期,有一王姓和尚(又称王斋公)任寺内主持,并兼管灵鹫、灵峰二处庵堂。今遗址尚存,并改建为“金石山庄”,林木葱笼,风光秀丽,常有游人观光。

横峰寺

  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横峰上,是县城通往灵山首寺。始建年代不详,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为寺立碑,称为古建筑,供韦陀神像。寺外设茶肆,供来往行人饮用,称大士茶庵。嘉庆五年改称横峰寺,1991年,灵月师太主持寺务,重塑佛像,新祷千斤铜钟,香火鼎盛。1990年嵌“清溪仙境”额。

白云寺

  位于石人峰下上天堂,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时香火鼎盛,僧侣达数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进士程士俊为寺立碑,后圮,选天堂自然村建新寺。

芳殿

  芳殿,土名木勺棚,在清水乡夹层灵山高石壁下,一脉勺柄状伸出,群山簇拥,鹤立鸡群,气象轩郎。初为棚庵,1934年,双溪王氏春荣随夫居此,采茶花蕙草治病救人,施清茗淡饭来者不拒,设道堂,吃长斋,铢积寸累,广做善事。1986年无病而终,谓之仙逝,1988年,乡民将其遗体塑身,建庙祀之,四方信徒称其像为“灵山妈妈”。2002年3月,中科院王铮教授在考察时将灵山妈妈誉为灵山睡美人的化身。

  芳殿庙分三殿,串斗式木质结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殿葛仙殿,望葛仙公像,东殿地母殿,供地母娘娘像。西殿观音殿,神龛上端坐灵山妈妈像。殿楣楹联,字体刚柔兼备,奇逸酣畅。殿侧有新建的斋堂,禅房和数十间客房。每逢灵山妈妈诞辰日,闽浙赣皖,数千香客纷至沓来。尤以浙江新安江一带信徒,百余人乘专车专程顶礼膜拜,每年两次,年年如此。芳殿庙与石城古刹上下毗邻,幽林仄径,佛道相依。平日里,钟鼓噌吰,丹气熏蒸,鞭炮声不绝于耳。

古战场遗址

  乌鸦弄古战场遗址位于乌鸦、中台二峰之间的峡谷中,南宽北窄,长逾百米,当地人称乌鸦弄。乌鸦弄峰石峭削,弄口狭长,形成一个隘口,隘之南北,全石悬崖峭壁,古人挖凿的古道弯曲蜿蜒,地形复杂,极为险峻。隘内怪石林立,岩洞遍布。此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黄巢挟马过乌鸦弄”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隘之高处堡垒遗迹尚存。

  1933年10月,方志敏红军临时指挥部设此,并在弄口两端修筑了炮台。1934年秋,红军主力北上抗日,为掩护指挥部安全转移,红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在乌鸦弄阻击敌人,战斗异常残酷,在粮尽弹绝后全部遇难。乌鸦弄可见成堆的弹片弹壳,并埋有烈士忠骨。弄口清泉,长年不涸,百余人饮之不尽。隘口嶝道,隐伸于南北坡峭壁丛林中,路段险峻,易守难攻。

东山岩画

  东山岩画刻于茗洋东山后的岩洞壁上,线条纵横交错,有山有路,类似地形图,有一箭头指向山湾。相传此图为黄巢藏宝图。

  公元878年(唐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军与官兵作战,一路追杀到茗洋关,古称寨门洞,见铁门紧闭,无法攻入,便兵分两路向茗洋包抄。一路上乌鸦弄,一路上西山尖,才攻入茗洋。黄巢起义军与官兵在黄茅地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重,茗洋关内血水成河,尸横遍野,当地老百姓把被乱军所杀的尸首就地掩埋,后流落他乡。相当一段时间,茗洋关内成了绝无人烟之地。茗洋一带一直流传着黄巢军攻打茗洋的民谣:“攻不破柴门洞,挟马上乌鸦弄;打不进茗洋关,拍马上西山”。相传东山岩画为黄巢将领撤退时用刀剑刻划而成,图像隐示藏宝玄机。

明清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位于石人峰下,石人殿旁,距县城38公里,原名吕家墩。公元明清一条街[26]280年(西晋太康元年)奉诏建石人祠。后改今名。北宋宣和年间徽宗帝御封后,石人殿声名远播,来自闽、浙、皖、赣四省香客如云,香烟鼎盛,商业渐兴,店铺林立。

  明代形成“弓”字形街道。街分五段,即溪底街——下街——中街——庙门——马家店,全长1.5华里。有“四弄”、“三桥”、“二殿”、“二阁”、“一亭”等古建筑。街道全有条石,鹅卵石砌成,店铺为石木结构,走马楼居多。有周氏大宅,董氏大宅,姜氏大宅,余氏大宅等始建于明代的大宅楼,有600余年的溪底古樟和500余年的中街古银杏等古树。石人殿、文昌阁、万安桥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明清走马楼式民房及鹅卵石街道保存完好,店铺依然,有“里街百店”之称,被文物工作者称为“明清一条街”。

水晶瀑布

  水晶瀑布位于水晶山景区之东南隅,因其位于水晶峰下且“飞泻映日,远望之若水晶”,故名水晶瀑布。水晶瀑布在石屏,水晶诸峰之下,集石屏峰的龙池水,水晶峰的潮水及其它山泉聚于“三潭映月”之第一潭,再从潭口溢出形成了瀑布。水晶瀑布落差达244米,宽幅达50米。

  水晶瀑布的恢宏秀美,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学士慕名前来观光,并挥毫泼墨,写下了不少吟咏瀑布的诗文。清朝诗人方洋有《水晶山瀑布泉》诗一首:“万山深处见飞泉,直泻河流下九天,乱石惊冲珠佩碎,轻云高拥玉龙悬。雨花晴洒苍苔润,冰溜寒重碧涧连。袒褐纵观情自乐,水晶帘外坐神仙。”

迷仙坛

  迷仙坛位于世永亭西面,此处是一块数千平方米的高山台地,传说仙姑因迷路,而夜宿于此,故名迷仙坛。迷仙坛被四周锯齿形的山峰环抱,有奇峰、怪石、龙泉、古寺等诸多景点。

  迷仙坛中部有一岩洞,由两块手掌形巨石合成,洞高丈余,内空近20平方米,石称观音合掌石,洞称迷仙岩。洞中有天然石神龛,供奉迷仙像,常有山民到此祀拜。石龛旁的岩壁上有一小孔,传说古时每日流米数斗,供九龙寺僧众食用。

华表峰

  华表峰位于甑峰西,海拔1345米,此峰圆形,上下一般粗大,高达百余米,峰壁平削光滑,人不可登,仰视至帽落才能见其顶,峰体条纹纵横,峰间石缝中长有古松。华表峰四周山峦重叠,而华表峰鹤立鸡群。有石城嶝道可登华表峰,南起清水乡石城古刹,经麻石包,斜上夹层灵山东面谷口,嶝道南陡北缓,险处麻石包,两翼虚空,攀登者易上难下,人称“景阴阳隔张纸”。沿途点有回音壁、天女散花、一线天、八卦石、猫鹰石。

南峰塘

  南峰塘位于石人殿南5公里,它是一个海拔800余米,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台地。因此台地似盂,集百谷、岩前诸峰山泉成塘,水清见底,波光粼粼,群峰倒映,故名南峰塘。

  南峰塘四周绝壁如削,仅有古人开凿的东西两条古道可登,由岩底古道拾级而上,沿途可赏神蛙鸣耕、老妪浣纱、飞天神龟等怪石。由神蛙石再拾级往上,岩前、百谷二峰被一雄关紧锁,关口狭小,仅容一人通过,故先人建成此关后命名天险,并由邑内书法家写“天险”二字勒石。进入天险关也即进入了南峰塘腹地。南峰塘边关口庙,建筑古朴。

夹层灵山

  在灵山西脉单峰西驰至甑峰,分二脉继续西行,于海拔千余米处形成一块长2000余米,宽500余米的高山台地,史称东台,当地人称“夹层灵山”或“山外灵山”。上夹层灵山,山道崎岖,绝壁险峻,四周青蜂数以百计。有猫儿翻甑峰,天女散花峰,华表峰,猫鹰峰等。

  台地上横卧、斜出、卓立、倒挂的万千颗奇石。夹层灵山上,峰峰有泉,怪石下处处有泉。其中天瓢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饮用可生津止渴,防暑降火,止泻化痰,外用(冲洗)可消炎化瘀,活血生肌。夹层灵山还是鸟兽生息繁衍之地,有百鸟离窝、归巢,山羊在绝壁处纵跳,群猴在林中嬉戏等鸟兽活动。

太极岩

  太极岩位于东台峰南面平溪峡谷中,海拔861米。此处怪石成群,丛林茂密,以太极岩为中心的1平方公里范围内岩洞密布。太极岩是峭壁中一块巨石向东南方向悬伸形成,洞高5米,面积约40平方米,洞口矮窄,需躬身方能入内。岩容宽敞,圆若巨球,岩壁缝线和凸起部分,似太极之双鱼图,故名。太极岩洞内有洞,洞洞相通,并呈八卦方向排列,进岩探寻,极容易迷失方向。

  东汉末,至德道人在太极岩修真,成为名噪一时的真人,后历代修道之任接踵而至。太极宫的断墙、石香炉,“太极岩禅堂”门匾尚存。太极岩附近有水仙岩乾坤岩、相传都曾有道人得道成仙。

茗洋湖

  茗洋湖位于距县城50公里的茗洋乡,前身为茗洋关水库,后改称茗洋湖。建成于1959年,是一个面积近3000亩,蓄水达4240万立方米的高山平湖。由水库大坝往右至东灵村,有陡峭山道可登老鸦、龙头、龙须、方石、圆墩诸峰。

东灵瀑布群

  灵山峰高壁峻,隘口众多,大部分隘口处都有飞瀑直泻而下,其中以茗洋乡境内的居多,三叠瀑布、回龙瀑布、无盘墩玉阶瀑布、高塍绢瀑、西龙岗银球瀑布都是灵山上较有名的瀑布,因其位于灵山东部,故统称为东灵瀑布群。

  三叠瀑布位于茗洋水库西侧山上。春夏山洪爆发,洪水顺崖飞流直下,因山势跌伏,瀑布成为三叠,总长约300余米,直注茗洋水库。

  回龙瀑布位于茗洋乡坛头村下,由溪涧落差而成。灵山西脉老鸦、中台、圆墩等十余峰峦,地域辽阔,植被覆盖严实,山泉丰富,千百细流汇成潭头溪,自磨岭底向西奔流直下,注入茗洋关水库。该水流至潭头村侧,顺悬崖直泻而下,形成第一叠异常壮观的瀑布。冲入深潭的瀑布,遇巨石阻隔,掀起丈余高的巨浪,向后卷起,再从巨石旁奔流而下,形成第二叠瀑布。因一叠瀑布遇石阻隔形成回卷巨浪,故称回龙瀑布。

  无盘墩玉阶瀑布,位于茗洋乡姜山村无盘墩。姜山溪水潺潺流至无盘墩上,从一侧向山下飞流。高120米,宽30米,流水经三级阶状巨崖,一跌再跌三跌,形成三叠瀑布。远远望去,瀑布在阳光照耀下,如同三级登天玉阶,晶莹剔透,故称玉阶瀑布。

  高塍绢瀑,位于茗洋乡的高塍小溪,在至下东村前水口处,突然向百丈斜崖降落,形成瀑布。两侧树林、竹林等随风摇曳,时而将瀑布遮掩一部分,时而使瀑布全部展现,如同掠过天际的一匹巨大白绢随风飘动,故称高塍绢瀑。

  西龙岗银球瀑布,位于茗洋乡的西垅溪涧流至黄荆弯,顺一直径数十米半圆巨石而下,远望似一白球镶嵌在万绿丛中,晶如玉,白如银,故称银球瀑布。

  东灵瀑布群瀑布之多,之壮观是实属罕见的。

圆墩峰

  圆墩峰位于灵山西脉睡美人之秀鼻处,海拔1324米,峰圆似墩,浑然一体,故名圆墩峰。圆墩峰南北悬岩万仞,石缝中横长的古松,形状各异。峰侧雨汛壁,雨前一两天即有泉涌。圆墩峰因峰岩皆异奇险合一,为历代释道高人云游之地,明代建有三仙宫于绝顶,凿壁为墙覆以铁瓦,供三仙神像。峰腰间有嶝道。

  当地居民常登峰膜拜,传说曾有不肖道徒,猥亵进香少妇,官宇立即倒塌,三仙即化成三制巨鸟飞去,今尚存残壁,壁上“乾隆六十年”石刻依稀可辨。峰北石壁上,有人物花鸟岩画,画中有一巨大箭头向山湾指去,传说是黄巢留下的藏宝图,峰下有古道,宽可列骑而行。

天梯峰

  天梯峰位于老鸦峰南,海拔1496米,为灵山最高峰,峰脊有天然石阶如天梯,故名。明贡生周绍斗游此峰时写有“抠衣携履上天梯”诗句。峰顶怪石数以万计。

  天梯峰虽有天然石梯,但险处却猿猴难攀,传说北宋名将孟良在险处凿石百级,并刻石以志,今题刻风化,不可辨认。又传说古时曾有一樵童,经阶梯爬上峰顶,建有二仙人坐于云端下棋,遂叠起3块石头,踏石观棋。至暮,仙人曰:“尔在此观棋,可知家中变故?吾等将去蓬莱赴会,尔可速回。”言罢袖袍一挥,将樵童送下山去。樵童回到村里,家里房屋早已倒塌,父母早已亡故,摸摸腰间的柴刀,已经柄腐刀锈。樵童和乡亲们说起自己的经历,乡亲们都尊他为太祖公,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据说,樵童观棋的叠石尚存。

世永亭

  世永亭位于水晶峰顶,因建此亭费工三千有余,落成后命名为世永亭,又因此亭远望如穿山岩洞,故当地人又称为“水晶洞”。

  公元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南塘老道思诚呈报县衙倡议在水晶岭古道最高处建亭以利过往行人翻越灵山时歇息,经县治孙时同意,在民间募集资金,凿石建亭,并由明监察御史桂荣撰文勒石于亭内石壁中。

  世永亭由花岗岩条石砌成,顶成拱形。顶及两旁覆以泥土,西北东南走向,长4.6米,宽3.4米,高3.3米,两侧有两条石凳,远望如穿山岩洞,因著名的水晶岭古道穿洞而过,南北坡乡民山货贸易常成群结队在亭内小憩。

  世永亭建成后屡经战乱,弹痕刀印累累,仍坚固完好。亭内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是灵山水晶山一个极其重要的景点。

双龙松

  双龙松位于水晶山景区水晶岭外侧,因此松在离地面2米以上处分成两根躯干,横空出世,斜上云天,像是两条出水蛟龙,故名双龙松。双龙松的树龄已达800余年,高25米,树冠60平方米,胸径120厘米。清晨,站在树侧,看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正好镶嵌在树干之间,就如同一副二龙戏珠图。

  水晶岭古道侧是灵山最长、最高、岁月痕迹最深的一条花岗岩石级古道。古道全程30华里,最高处海拔948米。公元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高南峰深路村胡仕连出资开凿水日石梯。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南塘老道邀县治孙时集资在岭顶卷石为亭,名“永世亭”,亦称水晶石洞。翌年,清水五都,高南峰十六都两地居民,捐巨资将全部路段铺上石级。

  公元1578年(万历六年),汪胜丝、祝伯英、汪仕填等人,捐资凿宽水晶石梯,并铺上石级,石壁上明万历六年石刻犹存,水晶岭古道沟通灵山南北,粮食、山货、土纸等物品进出均靠此道,因此乡民来往络绎不绝,辅助挑担的“打杵”笃笃有声。1992年起,古道两端修筑盘山公路,徒步石级道缩短为15华里。[43]

道士仙峰

  道士仙峰原名拥笔山,位于望仙乡儒源村后,海拔910米,北宋皇上敕封为道士仙峰。东汉初平元年,胡超随伯父胡昭南下至邑之灵山,昭昭隐于卜谷峰养真岩,胡超隐于拥笔峰,均在隐居之地精研道学、筑炉炼丹、为名噪一时的道教真人,胡超常云游各地,传道施药,仙去后,被晋武帝封为“胡公真人”。

  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太子疾,召天下良医,忽一道士赴金阁,圣上问其来由,道士曰:“贫道居江右信州灵北大济之西五羊山前拥笔峰”。奏讫,留下一丹,腾空而去。太子服丹,豁然病愈,帝其兴曰:“果真仙医也!”圣上遣使谥诏赐封胡超为“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胡真人”,封拥笔山为“得道真仙道士仙峰”。道士仙峰由此得名。今胡超炼丹遗址尚存。

历史文化

人文历史

  灵山是道、佛二教圣地,道家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称之为“信之镇山”。是江南颇具影响的民间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张道陵、张继元、刘太真、李德胜、松月禅师等人均在灵山结庐修真、收徒传道,灵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历史。上饶籍的达官显宦和客(隐)居上饶的历史名人,如王贞白、韩元吉、辛弃疾、徐元杰、夏言、郑以伟、高明、王庚言、蒋士铨、徐谦等人,为灵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弃疾赞美灵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赞灵山“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当代诗人冯雪峰赞美灵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诱人的山”。

上饶灵山

人文底蕴

  灵山人文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石人殿,刻有明代宰相夏言所提的“秀水奇山信郡无双福地,佑民护国江南第一名神”和大学士郑以伟 “背面而朝万古石人心不朽,鞠躬而立千秋鹰武气如生”等对联,殿内香火鼎盛,自唐迄今,历经千余年,久盛不衰,每年阴历九月初一到初十,闽、浙、皖、赣4省乡民云集于此,每天人次高达数万人。除石人殿外,灵山古建筑、古遗址及石刻、匾额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石人古街、石人庙会,望仙桥头古村遗址,黄巢起义军古战场遗址,红军老鸦尖战场遗址,东山岩画(相传为黄巢藏宝图)、朱熹手书“忠孝持家”等景点。

  灵山被道家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传播始于公元168—189年(东汉灵帝年间)。东晋升平年间,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炼丹术士葛洪在葛仙峰结庐修道。至宋,灵山有云洞院,正觉院、寂照院等寺院16所。唐宋为灵山道教的鼎盛时期。公元25—56年(东汉建武年间),拥笔峰(今道士仙峰)创建北灵寺,为佛教在灵山传播之始。

  名人有黄塘徐元杰,宋状元,一代名臣。枫岭头郭同,民国初期政治家,记者和诗人。湖村李步新、清水朱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功勋卓著,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了一生。湖村宁椿生、枫岭头徐明高、石人许兆赞等革命先烈,为革命把鲜血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新中国成立后,有著名青年科学家童小燕,北京用友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文京,教授王仲,高级经济师徐远音等。

  相关著作有唐王贞白《灵溪集》,宋韩虎《洞泉日记》,徐元杰《梅野集》均收入《四库全书》。明郑以伟《灵山藏》,郑日奎《望灵山》及县人编纂的《灵山遗爱录》,清翠屏散人等创作的大量诗文,展现了灵山的秀丽风光。新中国成立后,展示灵山风光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剪纸等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余剑波的《灵山梯田》,李土根的《灵山风光》,谢名荣的《茗湖晨曲》,杨学贵的《灵山睡美人》,邱敬登、郭佐民的《灵山雪松》等。灵山的秀美,吸引了自汉唐以来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观光,并有文学著作传世。唐危仔昌,宋王安石、辛弃疾、陆游、韩元吉、姜夔、明夏言、夏尚朴、清王赓言等,名人佳作,数以百计,其中王安石的《灵山水晶》、陆游的《游月岩》、韩元吉的《灵山七十二峰》、辛弃疾的《灵山齐庵赋》,更为脍炙人口。抗日战争期问,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的囚室里创作的《灵山歌》,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鼓舞了人民团结抗日的斗志。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