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拼音:luò),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是水名,指洛水。也指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的北洛河。后来人们也将洛阳简称为"洛"。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汉典网 )
- 中文名称 洛
- 拼音 luò
- 部首 氵
- 五笔 ITKJ
- 仓颉 EHER
文字源流
形声字。从水,各声。"氵"表意,是水域、水流,汇至于江河湖海的意思,甲骨文水旁多作曲线或点状,表示字义与河或水有关。"各"表声,是各自、每个、彼此不同的意思。"氵"、"各"合为"洛",表示各个水流汇聚而成"洛"水。续数钱相挥再即他所以"洛"的本义为水名,指洛水、洛河。
图(3)是"洛"在"虢季子白盘"上的金文形体,而来自图(5)战国"上郡戈"里的金文"洛"旁的水已出现"氵"旁形,说明战国杂良磁画器红律没雨严时代便已开始有隶变了。这形声字在小篆里是图(8)的形体,以后便循此发展为汉隶和现代的楷书"洛"。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例句 | 例词 |
---|---|---|---|---|
luò | 名词 | 水名。洛水,洛河。发源于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本作"雒" | 《山海经》:"讙举之山,洛水出360百科焉。" 《前汉·地理志》:洛水出弘农上唱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 | 洛岩神;洛女;河洛 |
古水名。约在今甘肃省境内。 | 清王筠《说文句读·水部》:"洛,一曰洛出北地归德北夷中,入河。" | |||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流经志丹、洛川、蒲城等县。 | 《周礼·夏官·职既末素告方氏》:正西曰雍州,心但边氧精其浸渭、洛。 | |||
洛阳的简称 | 办找措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 洛下 | ||
通"络",连络。 | 《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 |||
姓 |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铎韵》:"洛,后魏突资也有宦官洛济,又南凉后军洛肱。"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从水,各声。卢各切。
说文解字注
(洛)水。来自出左冯归德北夷畍中,东南入渭。
左冯翊三字,当作北地二字。前志:北地郡归德下,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入河者,入渭以入河也。此揔举其源委也。或旧相搞粒验的味蒸显苏左冯翊褱德下曰:洛水东南入渭。此言其入渭之处也。许之例,举源地,不举委地。然则当云出北地归德无疑矣。今甘肃庆阳府安化合水二县,汉归德地也。今陜西同州府朝邑县有怀德城,汉县也。括地志云:洛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於山。方舆纪要曰:洛水出庆阳府合水县北二十里白於山。东北流经废洛源县。又经保安县践自优坏移响培、安塞县、甘泉县、鄜州,又南经洛川县南,中部县东,晶甲司那关纪觉而沮水入焉。沮水自中部出落那织度松裂急检继县子午岭东南流而入於洛水,卽说文ࣻ�普源绝负席水,出北地直路西,东入洛也。自是洛水亦兼沮水之称。又南流经宜君县,过耀州,合漆水,历三原县、富平县、白水县,又东南流经澄城县、同州府,至朝邑县南入渭水。水道提纲云:旧合渭入360百科河。自明时改流,径入河,不南入渭。今洛口南去渭口三十里。按水经注本有雍州洛水篇,今亡之矣。禹贡道限复短题为走对担观渭节谓之漆沮。职方雍州其浸己治山鲁预跟以帮渭洛。小雅瞻彼洛矣传曰:洛,宗周之浸也。左传、国语皆云三川震。韦、杜以泾渭洛为三川。
从水各声。
卢各切。五部。按雍州洛水、豫州雒往早严回福善上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周礼职方:豫州,其川荧雒。雍州,其浸渭洛。逸回变增系朝章念此否育蛋周书职方解,地理志引职方正同。雒不见於诗。瞻彼洛矣传曰:洛,早些站合钱别磁轻宗周浸水也。此职方氏文也。洛不见於左传,传凡雒字皆作雒。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於雒是也。淮南墬形训曰:洛出猎山。据红吃永析的队高注谓雍州水也。雒出熊耳。据高注谓豫州水也。汉地理志弘农上雒下云: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豫州川。卢氏士边亚混下云:伊水,出熊耳山,属后东北入雒。黾池下云: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入雒。新安下河继脱着门云:禹贡㵎水,在东南入雒。河南谷成下云:禹贡廛水,出朁亭北,东南入雒。此谓豫州水也。左冯翊褱德下云。洛水,东南入渭。北地归德下云。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直路下云。沮水,出东西入洛。此谓雍州水也。已上皆经数千年尚未误者。而许书水部下不举豫州水,尤为慢根底缺价务农级二字分别之证。后人书豫水作洛,其误神背起於魏。裴松之引魏略曰:黄初元年,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垂吗服轻板板於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此丕改雒为洛,而又妄言汉变洛为雒。以揜己纷更之咎,且自诡於复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周礼、春秋在汉以前,谁改之乎。尚书有豫水,无雍水。而蔡邕石经残碑多士作雒。郑注周礼引召诰作雒。是今文、古文尚书皆不作洛,郑、蔡ࣃ�不供内护将源刘题绍擅改经文也。自魏人书雒为洛,而人辄改魏以前书籍,故或致数行之内雒洛错出,卽如地理志引禹贡旣改为洛矣。则上雒下曰禹贡雒水。不且前无所承乎。若郊祀志汧洛从水,后文宣帝以四时祀江海雒水,成王郊於雒邑,字皆从隹,又当时二字确然分别之证也。
广韵
卢各切,入铎来 ‖ 各声铎部
洛,水名。《书》曰:"导洛自熊耳。"《汉书》作雒。
康熙字典
古文:洜。《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力各切。ࠀ�音落。《春秋说题辞》: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光耀也。
又水名。《书·禹贡》:伊、洛、瀍、涧。《前汉·地理志》: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山海经》:讙举之山,洛水出焉。
又雍州之浸。《诗·小雅》: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注:洛出怀德。
又蜀有洛水。《山海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水经注》:洛水出广汉郡洛县漳山。
又东海郡有洛水。《水经注》:水出太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
又洛阳,地名。《一统志》:洛阳,成周之地。汉为郡,宋初洛阳、河南二县ࠀ�置,明属河南府。
又洛南县,属西安府,本汉上洛。洛川县,属延安府,本汉鄜延。俱见《广舆记》。
又洛洛,水溜下之貌。《山海经》:爰有淫水,其淸洛洛。注:淫与瑶同。
又与络同。《庄子·大宗师》:洛诵之孙,闻之瞻明。注:诵,通也。苞络,无所不通也。
又《韵补》叶卢谷切。音禄。马融《广成颂》: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濥以荥、洛。
《类篇》:通作雒。○按《周礼》注:汉以火德王,忌水,改为雒。魏复改雒为洛。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写"洛"字时,需注意几个要点。
- 要"氵"窄"各"宽,顶部"氵"低,底部"各"低。
- "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
- "各",首笔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的撇尖伸向"氵"下侧;撇、捺相交于横中线,罩住"口";"口"上宽下窄,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bʰ | i̯wăm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谈 | b | ǐwam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谈 | bʰ | juăm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谈 | b | jwam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谈 | b | jamx |
魏 | 药 | ak | ||
晋 | 药 | a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药铎 | ɑk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药铎 | ɑk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药铎 | ɑk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l | ɑk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l | ɑk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l | ɑk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l | ɑk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l | âk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l | ɑk |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四呼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洛 | 落 | 宕 | 入 | 铎 | 来 | 开口呼 | 一等 | 次浊 | 卢各切 | lɑk | |
集韵 | 宕 | 入 | 铎 | 来 | 开口呼 | 一等 | 次浊 | 历各切 | lɑk | |||
韵略 | 入 | 铎 | 历各切 | |||||||||
增韵 | 入 | 铎 | 历各切 | |||||||||
中原音韵 | 落 | 入声作去声 | 萧豪 | 来 | 次浊 | lɑu | ||||||
落 | 入声作去声 | 歌戈 | 来 | 次浊 | luɔ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去声 | 萧豪 | 叶涝 | |||||||||
入声作去声 | 歌戈 | 叶罗去声 | ||||||||||
洪武正韵 | 洛 | 入 | 药 | 来 | 来 | 次浊 | 历各切 | lak | ||||
分韵撮要 | 洛 | 阴入 | 第十刚讲降角 | 来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