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拉

资料百科

毛拉(Mawla)伊斯兰教维吾尔语职称谓。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保护者"、"教长"、"主子"。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载有"主啊!吾人之保护者"一语,其中"保护者"一词的原文即为"毛拉"(Mawla)。随来自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360百科该词成为教职称谓而被广泛使用。

  • 中文名称 大毛拉
  • 外文名称 Mawla
  • 又名 满拉、莫洛、毛喇、曼拉
  • 类别 宗教、称谓
  • 教派 伊斯兰教

含义

  ①7~8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将非阿拉伯人血统的穆斯林称为"毛拉",其复数形式为"麦瓦利"(Mawali),汉语译为"释奴"。埃及艾哈迈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称:"毛拉"是从"瓦拉"(Wala')派生出来的被动名词,通指"被释放者"、"被解放来自者"、"被管理者",待少毛活得查并非专指"被释放的奴隶"。泰伯里《古兰经注》称:"伊本·赛德解释《古兰经》'我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毛拉'这句话时说道:'蒙昧时代,称同宗的人为毛拉。后来对外国人无以称之,便称为毛拉'。"

  ②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印巴次360百科大陆将知识分子、学者尊称为"毛拉",通常指伊斯兰学者,相当于汉语的"先甚话几移过跳台剂严生"。

  ③伊斯兰教什叶派有时将伊玛目也称为毛拉,以示尊崇。

  ④中国新疆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穆斯林,将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称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称"大毛拉"。

  ⑤中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汉语的回、保安、东乡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学习经文的学生称为"满拉",该词即为"毛拉"的异译。《回疆志》称:"又有识字之回,号莫洛,唯女察空接加去背能粗译文义。""莫洛"即"毛拉"。

  ⑥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烧久少答毛拉·穆萨、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其他资料

  礼拜时,大毛拉就站在龛内领经,礼拜五或"古尔邦节",大毛拉站在台阶上宣教。教徒们进殿后.依次排列先殿内,后殿外,面向西做礼拜。

  伊斯兰教中,专事宗教事务的人叫阿訇。"阿訇"的意另特两推渐干松风几专思是教师,是对伊斯兰教教字硫犯被口法察最盟固师的尊称。在清真字穿沿证沿日岩论活察乡寺中专事讲经传道,主持宗教仪式的阿訇叫"教长",案织成少可继皮又称"伊玛目"。有些地方还把伊斯兰教学者称为"毛拉",即先生的意思。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