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湖

资料百科

石臼湖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和马鞍山市当涂来自县、博望区四区县间的界湖,又名北湖,面积207.65平方公里,是由古丹阳湖分化而鸡草此皮小吸测溶成的。

古丹 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大致成湖于二三百万年前,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石360百科臼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物产资源,其中以"三珍"为代表,就是银鱼、螃蟹、野鸭。石臼湖被人们赞誉为"日封牛良判福配蛋出一斗金,夜出一斗银"态始

"石臼渔歌"不仅是溧水新十景之一,也是新金陵四十景之一。

  • 中文名 石臼湖
  • 别名 北湖
  • 面积 207.65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和马鞍山市四区县间的界湖
  •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

湖泊介绍

  石臼湖与秦淮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明代以前,溧水区城西南的胭脂岗是秦淮河与石臼湖的分水岭,岗北的水属秦淮河水系,岗南的水属石臼湖水系。总面积196平方公里,是一个纯净、天然的淡水湖泊,湖中盛产鱼虾、水禽、芡实、茨菰等水产品,历来是沿湖村民的副业收入之源,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之称。

石臼湖大桥

  石臼湖大桥为宁高新通道跨石臼湖部分,其路线走向为起自溧水区赵村附近石臼湖北大堤, 向南沿江苏、安徽省界东侧,终于高淳区乌龟山西侧约1.3km处石臼湖南大堤。来自以桥梁方式跨越石臼湖,桥梁全长12617.2m。采用4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43.8米,桥梁白利北三军温青证验与路基同宽,采用上、下行两座桥梁,内、外侧设墙式防撞护栏,中间增加了预留轨道交通走廊。

石臼湖大桥

石臼湖天来自鹅保护区

  位于溧水石臼湖畔,每年秋季,因石臼湖生态环境祥和,从北方迁徙的候鸟都喜欢在石 臼湖过冬,尤其是白天鹅,近万只分布在石臼湖的东面与南面,因此自然形成湿地生态保护区。为此,溧水农林局为了使石臼湖生态环境有活力,生机勃勃,在石臼湖边竖立天鹅自360百科然保护区文字宣传。除了白天鹅外,还有苍鹭,白鹭,大雁,野鸭,银鸥及少量的黑天鹅等各类水禽也在石臼湖畔越冬。

臼湖天鹅

石臼湖凤栖山(诸家古村)景区

  石臼湖南岸有一座美丽的小山名叫凤栖山(凰栖山),传说美丽的凤凰因仰羡臼湖美景 ,而落脚栖山。此责量电妒身气会处山和湖相连,风光秀丽,道若志阳兰迫约景色宜人,犹如世外桃源。清朝顺治年间,有一个被著名的桐城派散文家方苞所欣赏的诗人,他的名字叫武孔墙,他曾写了一首题为《登凤栖山》的诗描写湖光山色的秀美:"石湖南岸岭如拳,种竹周围不辨天。一榻竹风兼竹韵,盈眸湖水共湖烟。"

石臼湖凤栖山

栖山庙会

  农历七月三十日举过听复办,前后三天。凤栖山顶有象教寺,建于后周,距今已有1150年历史。据说,当年地藏王菩萨曾经来过此地。当他动身上山时,居然一步一凹。等到登上山顶,回头一看,山北坡一垄一垄好像台阶,原来竟是自己的脚步所踩。本山山神现身出来,说凤栖山年轻,答信年善你地藏王身粗体重,这山载不动你,你还是先去九华山安身两千年,再来此安身吧。地藏王一想有理,便随手在石头上写下"地藏来此"几个字。后来有一高僧云游到此准啊帮妈绿答肉跳振双,发现地藏王手书,灵机一动,下山化缘,立志造庙,起名象教寺。以后每逢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萨生日这一天,都要举办庙会,也称地藏节。

诸家古村

  座落在石臼畔的和凤镇张优杀六形味伟早群许诸家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仅诸氏一族在和凤境内就有3000多人。诸氏一脉究竟发轫于何处,已无从考证,但从村北诸家祠堂门上书写的"越国冠课度阶独刑裳世泽,中山文献怀展立气人家"这副对联中推断,和凤诸氏应起源于浙江一带,即古代越国所在地

  由此可见,诸家的文脉可以追溯到则秋棉英子创列的星读五代十国时期,千余年的文化积淀让这座湖畔渔村留下了无数的传奇和浩叹,只是太多的精彩渐为岁月的尘埃所湮没。但沙砾遗珠,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古建筑喜留践销会毫照水棉族支中去觅得丝丝缕缕诸家文魂。如果说诸家祠堂是古代宗祠文化的一个缩影,那么,紧挨着祠堂的天后宫则可被视作妈祖文化在和凤的遗迹了。

  由于妈祖被信奉为弄海者的庇护神,故古代在海边、湖边、江河边和造船码头,大多建有妈祖宫庙。诸家村紧依石臼湖,族人有下湖捕鱼度日的传统。为寻求架促受迅生妈祖的庇护,建一座宫庙祀奉板政激封参土映图庆亲急妈祖,其缘由也就不言自明了。诸家天后宫为清代建筑,从镶嵌在入门两侧墙上的"重修碑记"、"重修天后宫捐资碑记"看,清光绪五年和2004年先后经过两次重新修缮,目前保存尚好。天后宫由前进、后进和两侧厢庑共同围成一切图红息李限长线满国座方形建筑,大门设在前进中间,上挂"天后宫"匾额和与其有关的故事人物壁画。前、后进之间设有天井、两侧相庑陈列着刀、戈等法器,后进中间供奉着妈祖塑像。妈祖身着红衣,头戴"珠冠",面容和善地注视着前方,平常一般以红帘垂挡。当地村民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仙逝日),还举行一些简单的庆祭活动。

  诸氏宗祠建于400年前,翻开《中山诸氏宗谱》,对诸氏宗祠只有建于明末清初的文字,何年何月没有完整的记载。据村里89岁的老人诸长玉介绍,诸氏宗祠一次性规划分两期开工建设,第一进和第三进同时开工,第二进延后基建。诸氏紧木城门学画析专黑首草宗祠三进三间,粉墙青瓦,建水示士筑面积638平方米,带有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其中一进月梁上饰有花鸟纹样,额头、门楣和雀替上均刻有彩绘花纹,其二层戏台的窗和栏杆饰婷措本杆有冰裂纹及夔纹式样。二进大梁和轩上饰有葵花纹,斗拱刻饰精美,其石质柱础上均有雕刻花纹。二进与三进之间的厢房檐下的砖上饰有彩画。诸氏宗祠是村民们聚会、议事、观戏的主要场所鲜商

  诸家建村已有676年:越国冠裳世泽,中山文献人家。濒临石臼湖畔,东、北两面环水的溧水县和凤镇诸家村建村补增乡危有多少年了?带着这个问号,记者拜访了诸家村70多岁高龄的"老先生"--原诸家小学校长诸长卿。说明来意,老先生捧出一大套《中山诸氏宗谱》,虽然纸张已显发黄,而宣纸墨字清楚记载着,1333年间,距今676年,诸氏老祖宗寿十公兄弟三人,究竟从何地迁居而来无从考证,只有"凤栖山湖畔"字样,老大寿十公定居湖头诸家,老二定居竹园诸家,老三定居丁村诸家。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诸氏成了湖滨人家最旺的家族。在《中山诸氏宗谱》中,有诸氏文官人名的记载,不见一个武官。也许是祖传基因,诸氏后代不爱"武装"爱"文装"。解放以来,诸家村的读书人,都有爱好书法的特点,从小学生到中学生,都能挥笔写一手好毛笔字,现今的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诸培弘,就是诸家村人。诸氏家族的后代更爱读书,国家恢复高考的前五年,诸家村(魏家)陆续走出30位大学生,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诗文记载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畅游当涂石臼湖后,曾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湖与元气运,烟波浩难止,龟游莲叶上,鱼戏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人们将石臼湖的风采用四个极富诗意的字来形容--"石臼渔歌",它不仅是溧水新十景之一,也是新金陵四十景之一。

  石臼湖是一个美丽的湖泊。自古以来,尤其自明以来,诗人们对它歌咏不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品读这一首首诗歌,能够使我们在领略艺术之美的同时,也从艺术的角度引领我们认识石臼湖,从而使我们眼中的石臼湖更多了一份文化气息,使我们更加热爱这一方清水。

  宋代诗人杨万里《圩丁词十首》:"年年三月桃花水,如律流归石臼湖。"不仅写石臼湖的风景,而且描写了石臼湖边筑圩的盛况。

  高淳明正德教谕干凤《石臼湖》诗描写晚泊石臼湖景象:"几叶回舟动暝烟,一声欸乃动江天。菰蒲浅处从栖泊,吹笛船头人未眠"

  诗人胡蛟之《石臼湖》诗描写远望石臼湖沿湖山景:"夙草新如沐,遥山澹若滋。出门谁道好,悔却盛年时。"

  武孔墙《登凤栖山》描写湖光山色的秀美:"石湖南岸岭如拳,种竹周围不辨天。一榻竹风兼竹韵,盈眸湖水共湖烟。"

  溧水著名进士武尚耕《游石臼湖》诗:"百里晴湖掌样平,参差山影浸空明。扁舟来往斜阳里,一任青尊笑语倾。"

  湖畔布衣诗人邢昉

  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又号石臼,人称邢石臼。高淳薛城人。生于明万历18年,死于清顺治10年。他性格耿介,一生不举,却以布衣之身傲世。他一生穷困,死后,诗人施闰章将他的诗编为《石臼集》。邢昉的诗主要学习杜甫的深沉豪迈,同时又吸收了韦应物、柳宗元、孟郊、贾岛各家的长处,从而形成了一种凄恻悲壮、清逸古淡的独特风格。邢昉广交文友,与当时文坛上的名流如陈子龙、夏允彝、施闰章、钱谦益等人交往。他的《石臼集》的序文就是钱谦益所写,后来因为这个原因,以及诗歌内容多写怀念明王朝、不满清兵暴行而被清朝统治者列为禁书。

  对于邢昉的诗,诗人王士祯极为推崇,甚至爱屋及乌,叮嘱他到高淳来做县令的学生李斯佺寻访邢昉后人,保其衣食无忧。研究明代文史的清末诗人陈田也在《明诗纪事》里称赞"明季布衣,邢昉第一。"应该说,邢昉是中国明末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也对邢昉十分仰慕。在诗人离世80年后,吴敬梓亲到高淳来凭吊邢昉,写有一首《石臼湖吊邢孟贞》诗:

  石臼湖中春水平,石臼湖边春草生。

  团蒲为屋交枝格,棘庭蓬溜幽人宅。

  幽人半世狎渔樵,身没名湮强著书。

  海内二宗王司寇,丁宁贤令式其庐。

  式庐姝子何所告,惆怅姓名为鬼录。

  检点遗书付梨枣,顿使斯文重金玉。

  前辈风流难再闻,只今湖水年年绿。

  前四句描绘石臼湖风光,点出邢昉的住所是石臼湖边的一幢茅草屋,接着概括邢昉"狎渔樵"、"强著书"的一生,然后着重写海内文宗王士祯嘱托他的学生李斯佺寻访邢昉后人的事情,同时又赞赏李斯佺为邢昉"检点遗书",使邢昉的诗稿得以"重金玉"。最后两句感慨邢昉的一生随石臼湖水悠悠流逝,抒发自己不能够一晤诗人的遗憾。

  清末诗人、民国江苏省议员施文熙也写过一首《过石臼湖怀邢孟贞先生》,其中有句云:"石湖有邢昉,老卧一溪云。狂态匹夫贵,诗名天下闻。"点出了他"太狂"的个性特点与耸动天下的诗名。

  当然,家居石臼湖畔,邢昉也写了不少关于石臼湖的诗歌,其中寄慨很深的有《爵垒山》:

  碧水溅溅爵垒浮,家林只在垒西头。

  可怜头白归来早,水上芦花是晚秋。

  抒发白头归乡的感慨。

  另有一首《石臼湖》诗写得非常真切:

  晓楫起汀雁,方知湖水寒。苇深分港细,天回值秋残。

  蟹网霜前密,鱼梁潦后宽。如何逢乱世,舍此欲求安?

  这首诗歌,运用白描的写法,对深秋的石臼湖景象作了真切的抒写。

  也许是很长时间没有踏出自己的茅屋了。清晨,诗人坐着小船驶向石臼湖中,船桨的起落惊起了湖边小洲上成群的大雁。看着天空阵阵秋来春去的水鸟,诗人才意识到已经是清冷的暮秋了。"方知湖水寒",一个"寒"字写出了湖水的温度,写出了岁月的流逝,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诗人的孤寂。但这种孤寂只是那么一点点,毕竟这是在故乡啊!

  故乡的石臼湖上芦苇枯黄衰败了。诗人用了一个"深"字来形容芦苇面积的广阔,又用一个"细"字来形容芦苇丛中水道的狭窄。这两个字看起来平常,却能够相得益彰:因为"苇深",所以水道就格外显得"细",而水道"细",所以更显出"苇深"。这一句,展现出了石臼湖上芦苇茫茫,水道纵横的奇美景象,同时又引领着我们的视线,投向深秋辽远的天空。这首诗,首联一写上空,一写水面,颔联又写远处,仿佛是电影的长镜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开阔的画面。

  "蟹网霜前密,鱼梁潦后宽。"这是石臼湖特有的景象。石臼湖螃蟹自古有名,人们在稻谷黄熟的时候,开始下网捕捞螃蟹。水满的时候蟹网是星星点点,到了深秋,作为季节性的湖泊,石臼湖水落而滩露,湖面上的蟹网就全部呈现出来了,密密麻麻。由此可见,今年从湖里收获了多少螃蟹啊!"鱼梁潦后宽",鱼梁,是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一般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闸在河流口捕鱼。因为深秋,水退下去了,本来大半截在水底的鱼梁都露出来了。一个"宽"字,正面写鱼梁,其实是从侧面写水退后的石臼湖。

  诗人在真切地描写了暮秋石臼湖景象之后,突然蹦出两句:"如何逢乱世,余此欲求安?"这两句,正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他是说遭逢乱世,我怎么能丢弃这里到别的地方去求安身、安心呢,这里是我的故乡,这里有美丽的石臼湖,富饶的石臼湖,这里正是我安身也安心的地方。这样,前面对故乡石臼湖的景象的写实就有了落脚点:一切的描写就为了这两句,就为了抒写对故乡石臼湖的热爱!

相关传说

  故事一:

石臼湖景色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石臼湖还没有形成,这里青山相连,绿树成林,山脚下良田成片。附近有个石家庄,庄里住着一户石员外。石员外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已经成了亲,只有老三尚未婚配,而老三是他母亲在快分娩的时候,不小心被家里舂米的石臼绊了一跤后生下的,因此取名石臼。

  石臼为人老实,有一天在街上买了一条金色大鲤鱼,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鲤鱼口吐人言:"石臼大哥,请放了我吧,以后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石臼听了十分惊奇,看着可怜的鲤鱼,就把它放入了路边的河里。这鲤鱼一入水中,打了几个水花,就不见了。

  这鲤鱼怎么会说话呢?原来她是东海龙王的三女儿,名字叫龙三姐。她向往人间的美好,瞒了父王,化作鲤鱼溜出龙宫来玩耍,不小心被捕鱼人捕获。回到龙宫以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王,并且发誓要嫁给石臼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龙王拗不过女儿,就答应了她。这样,龙三姐就化作人身来到凡间,与石臼结成了恩爱夫妻。

  这龙三姐聪明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做事勤快,尤其是煮饭做菜,更是心灵手巧,因此深得丈夫的疼爱、公婆的喜欢。哪知道公婆对龙三姐的偏爱却引起了两个嫂嫂的嫉妒,于是每逢龙三姐轮值下厨,两个嫂嫂便从旁偷看,发现龙三姐做菜时,常常拔下几根头发用刀切碎放入锅中,还吐几口唾沫于菜碗中,便急忙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公公婆婆。公公婆婆起初还不相信,就悄悄地观察了好几天,发现果然是这样,从此便不让龙三姐做菜煮饭,罚她担水砍柴,到后山放羊,稍不如意,非打即骂,龙三姐被折磨得皮黄骨瘦,不成人样。石臼在父母面前为龙三姐分辩,可是父母就是不听。龙三姐痛苦不堪。

  有一天,山脚下来了一个卖货郎,龙三姐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请他帮自己到东海龙宫去送信,并且拔下头上的珠花作为凭证。卖货郎为人仗义,拿着珠花来到了东海边,对着海面连叫三声"东海龙王",夜叉从海面冒出,把卖货郎一直带到了龙宫。

  东海龙王听闻女儿在石家庄受苦,老泪纵横,非常恼火,便派虾兵蟹将,下凡救回龙三姐,惩罚邪恶。霎时间,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龙三姐自知父王派人下凡搭救,便哭哭啼啼告诉石臼。石臼大惊失色,忙下跪哀求:"龙女勿走!"龙三姐说:"我烧菜时用的头发、唾沫原是龙须、龙涎,吃了可以滋补身体,延年益寿,竟遭婆母虐待,引起父王恼怒……"正说间,狂风大作,暴雨倾泻,原来是神兵正一路向丹阳湖边杀来,所到之处,大水汹涌,冲垮了山林、田园,淹没了村庄。

  危急之中,龙三姐化作一只凤凰,让丈夫石臼骑到自己背上,飞向天空避难。天亮时分,风止雨停,龙三姐和石臼歇息在一个山头上,回首北望,只见青山已扫平,田庄也不见,变成了白茫茫一片湖水。见此情景,夫妻俩不禁抱头痛哭,愈发难舍难分。龙王见他俩情深意笃,也就允许他俩在湖边择地而居。于是,龙三姐和石臼便又飞向湖的北边,开荒垦地,捕鱼捉蟹,代代繁衍,形成了人烟稠密的村落。后来人们便把他们歇息的小山叫"凤栖山"(又叫"凰栖山"),居住的村庄叫"北望"(现安徽当涂博望镇),而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夫妻,就把凤栖山和北望村之间的大湖称作"石臼湖"。

  对于这个传说,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它脱胎于唐朝作家李朝威的著名传奇《柳毅传》。故事的基本情节大体相同,只不过这个传说里"柳毅"并没有传书,而龙三姐的形象相比更加突出。同时,这个传说因结合了湖边山峦和村庄名字的来历,给人感觉更真切,更动人。当然,这些传闻或许荒诞不经,是沿湖老百姓们对湖泊的一种迷信解释,但却给美丽的石臼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个趣味的话题。

  故事二:

  石臼湖原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名叫石臼城。这儿如同世外桃源,每户人家安居乐业,邻居互相帮助,整个小镇十分和谐快乐。可是上天不让他们如此快乐,上天派天兵天将放下一桶桶水,整个石臼城和可怜的乡亲们一起被大水淹没,一夜之间,整个石臼城变成了今天的一片大湖。石臼城原来的一个打工人在外奔波,过年回石臼湖准备团圆,一到石臼湖,看到眼前一幕,简直昏厥了过去。

  石臼湖旁边有一座美丽的小山叫凤栖山,相传当年有一只凤凰临终前飞到了这里,最后选择了这座小山作为命运的归宿,并把福泽降临给附近的人们,使得这里气候宜人,依山傍水,从没什么灾害。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