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

资料百科

才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ái nǚ,指有才华的有学问的有智慧的女子。也指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女子。蔡文姬就是有名的才女。

  • 中文名称 才女
  • 外文名称 Talented woman
  • 基本解释 有才华的女子
  • 史笔千秋 班 昭
  • 名垂千古 蔡文姬

介绍

  才女 (cái nǚ)

  有才华的女子。

由温记套织社方底宪命帝  例句:她是个才女。

毛三术绍老换  才华是比较广义的,习惯上文学上有成就的人更容易被称为才女。不仅仅指文学方面,只要在行业中有突出表现都可以称之为才女。

  历史上有名的来自才女:钟无艳,李清照,朱淑真,谢道韫,近代的有张爱玲,冰心,林徽因,萧红......

千古才女列表

  她们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令多少后人无比向往、敬仰!这些红颜,真正揭示了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姓名

  代表作

  简介

 研买而研吃效行差级放装 卓文君

  《白头吟》

  西汉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班 昭

  《东征赋》《女诫》

  东汉著名史学家

  蔡文姬

  《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东汉时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甄宓

  《塘上行》

  曹魏文昭皇后

  长孙皇后

  婷的序职报食款《女则》《春游曲》

  唐朝文德皇后

  谢道韫

  《咏360百科雪》《泰山吟》《论语赞》

  东晋时期诗人,安西将军谢奕之女

  左 棻

  《感离诗》《界养离思赋》《啄木诗》

  西晋诗人,晋武帝嫔妃

  鲍令晖

  《香茗赋集》《拟青青河畔草》

  南朝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

  韩兰英

  《为颜氏作》

  南朝齐女作家

  刘令娴

  《答外诗》《听百舌诗》《祭夫文》

  南朝梁女诗人

  武则天

  《臣轨》《如意娘》《神宫大乐》

  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上官婉儿

  《彩书怨阿威态岩视古永概设今所》《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环容山

  唐代著名才女

  江采苹



  宋若昭

  《女论语》《牛应贞传》

  唐朝内学士、尚宫

  关盼盼


  唐代名伎

  鱼玄机

  《赋得江边柳》

  唐代女诗人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

  后蜀后主妃嫔

  李清照

 剂什入敌异线保以欢 《声声慢》《一剪梅》等

头别展际两厚是反利  宋代女词人

  朱淑真

  《断肠词》《断肠诗集》

  南宋著名改复医衡氧动益控信胡女词人

  黄道婆

  传播纺织技

  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

  萧观音

  《回心院》

  辽代女诗人,辽道宗皇后

  黄幼藻

  《柳絮编

  明代女诗人

  黄 峨

  《陶执鱼分贵站周情乐府》、《杨夫人乐府》

  明代蜀中才女

  冯小青

  《小青词》《小青传》

  明代诗人

  李香君



  贺双卿

  《浣溪沙》《望江南》

  清代女诗人

  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

千古才女简

班昭

  千古才女居掉助普巴衡按劳之班 昭

  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者程及斗设讲),汉族。班彪之女,班固、来自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寿)妻,早寡。《后汉书·列女传》有她360百科的记载。因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威婷完服洲和费给什微培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次硫免区两人师事,号曰曹大(gū)。有《女》七篇,集三卷。

  东汉文学手沙缺游目花道进永工道家,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班昭是班彪之女,班固与班超之妹,曹世叔之妻。曹世叔早逝,汉和帝知她文章了得,召她入宫工作,卫展出人称曹大家。兄长班固编纂《汉书》未竟而卒,班昭亚德影线片冷掌宪边情承其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另外班昭还著有《女诫》。

  金星上的班昭陨石坑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脱叫落说静求王前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蔡文姬

  误并兵过向担古才女之蔡文姬

  蔡文姬(约1载征77年~公元249年),名琰(音yǎn),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杆是最树与片也巴制苗今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情露失威帮故科克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苏宪盟所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安问往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集胶均听愿永水很盟急补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组控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卫顺艺甚耐仅例念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谢道韫

  千古才女之谢道韫

  谢道韫(约376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拟嵇中散咏松诗》借歌咏松树以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泰山吟》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拟嵇中散咏松诗》

  谢道韫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揺。

薛涛

  千古才女之薛涛

  薛涛(约768~832) 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生年不详。其卒年当在段文昌再度镇蜀期间,即大和六年(832)至九年(835)之间。旧说她和高骈有交往,考高骈任四川节度,在僖宗乾符元年(874),时代远不相及,显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董乡哲早在几年前就指出,薛涛享年达138年,是中国长寿女诗人之一。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杨慎说它"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鱼玄机

  千古才女之鱼玄机

  鱼玄机(844-866)唐末五代诗人,长安(今西安)鄠杜人,女,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初(860)嫁于李亿为妾,遂被弃。咸通七年(866)进咸宜观出家,改名鱼玄机,不久打死婢女绿翘,因"戕婢"事件,为京兆温璋判杀一岁。

  生平

  唐会昌四年(844)出生于鄠杜,起名鱼幼微。[1]

  约五岁。约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迁下邽就学。[2]

  约十岁。约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返回鄠杜,与温庭筠相识。鱼幼微作《卖残牡丹》,温庭筠作《题鄠杜郊居》、《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渔竿》。约十一岁。约宣宗大中九年(855)据《因话录》载"大中九年沈询侍郎以中书舍人知举"。唐赵璘撰《因话录》卷六《云溪友议》卷八载:"潞州沈尚书询,宣宗九载主春闱。"知沈询在这年主持科考。又据《唐摭言》卷十三:"北山沈侍郎(询)主文年,特召温飞卿于帘前试之。"温庭筠落第上千言出任方山尉。鱼幼微作《早秋》,温庭筠作《早秋山居》相和。

  十四岁。大中十二年春(858)李亿状元及第,崇真观题诗,与李亿相识,并嫁之。[3]

  十四岁。大中十二年(冬)温庭筠作《晚坐寄友人》,鱼幼微作《冬夜寄温飞卿》相和。

  十四岁。大中十三年秋,鱼幼微作《感怀寄人》,庭筠以《鄠郊别墅寄所知》相和。幼微再作《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赠邻女》相赠。

  十四岁。十三年冬(859),前往江陵。在路上作《春情寄子安》

  十六岁。咸通元年春(860)寻亲江陵,作《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因次其韵》。该年秋作《江陵愁望寄子安》、《隔汉江寄子安》、《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寄子安》、《酬李学士寄簟》。又作《寄飞卿》求助,温庭筠寄《初秋寄友人》,鱼幼微作《和友人次韵》相和。九月九日重阳日在荆州,等侯温庭筠作《重阳阻雨》、《期友人阻雨不至》。

  十七岁。咸通二年春(861)作《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情书(一作书情寄李子安)》、《暮春有感寄友人》。

  十七岁。咸通二年(861)年秋,幼微决定东游。温庭筠作《送人东游》,幼微作《送别》相和。船行长江作《江行》、《过鄂州(今武昌)》。在武昌上岸作《遣怀》、《夏日山居》、《题隐雾亭》、《寄国香》。温庭筠作《寄山中友人》,鱼幼微作《和人次韵》相和,温庭筠作《寄山中人》再和。寻亲不成,幼微入道作《访赵炼师不遇》、《寄题炼师》、《题任处士创资福寺》。

  十八岁。咸通三年(862)春,幼微返回长安,作《暮春即事》。此时先后收到温庭筠所寄《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西江贻钓叟骞生(一作西江寄友人骞生)》。遂作《和友人次韵》。

  十九岁。咸通四年(863)在昭义节度府任职。[4]

  二十三岁。咸通八年(867)辞职回长安作《酬李郢夏日钓鱼回见示》。秋天,适逢李亿来长安,作《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迎李近仁员外》。

  二十四岁。咸通九年(868)春,委托温庭筠送李亿回府,温作《送李亿东归》。在咸宜观中作《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温庭筠作《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相和。又作《代人悼亡》,温庭筠作《和友人伤歌姬》相和。随后因"诗文候教"被改名鱼玄机,继而因妒杀女婢绿翘被捕入狱作《狱中作》。获救出狱后,改名虞有贤或鱼又玄。

  二十五岁。咸通十年(869)初春,鱼玄机作《送卧云道士》,从此隐居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地区)苦读诗书。

  注:

  [1}鱼幼微《三用韵》"潇湘期钓侣,鄠杜别家林。"韦庄(鱼玄机)《鄠杜旧居二首》"阮咸贫去田园尽,向秀归来父老稀。"

  [2]鱼幼微《下邽感旧》"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

  [3]鱼幼微《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后相识。待嫁作《寓言》,相继作《打球作》惧弃《折杨柳》。

  [4]鱼幼微《寄刘尚书》、《愁思》。

  作品

  《鱼玄机诗集》、《韦庄(鱼玄机)诗集》、《和凝(鱼玄机)诗集》、《香奁集》、《疑狱集》等。

  录诗四首:

  《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夏日山居》:

  移得仙居此地来,花丛自遍不曾栽。庭前亚树张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

  轩槛暗传深竹径,绮罗长拥乱书堆。闲乘画舫吟明月,信任轻风吹却回。

  《江头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折杨柳》: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春情寄子安》: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

  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李清照

  千古才女之李清照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汉族,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而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称"易安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

  ⒈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⒉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少女怀春;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卿卿我我;丧偶后的李清照,孤独、寂寞、悲凉的度过下半生。丧偶后,李清照的诗词大多悲凉凄惨。

花蕊夫人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也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

  熟谙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学的人都知道,自古才华和美貌在女子身上互不相容。李清照、谢道蕴,面容只能称的上是平凡;鱼玄机、薛涛,其文才和智慧却又远远不及男儿。唯一例外的,是一个叫做花蕊夫人的女子--那个奇异的女子,美丽却屏弃妖娆,聪颖而博学强记,对如山的诗词歌赋和纷繁复杂的君王世界,了解的一如俯视自己手心的纹路。

朱淑真

  千古才女之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朱淑真所作,近来学术界认为实是欧阳修作。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

黄道婆

  千古才女之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 1362) 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秋瑾

  千古才女之秋瑾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1877年

  11月8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生于福建闽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子王廷钧。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秋瑾被绍兴坤士胡道南出卖。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附:菩萨蛮(寄女伴)

  秋瑾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