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特点
1、形美-用老苏州人的话来说就是“铜丝条,蜜蜂腿,满身毫”。通俗的说就是,茶叶,条索紧结、纤细,呈螺形,茸毛遍布,毫峰毕露,十分美观。
2、色艳-碧螺春,色泽银绿,翠碧诱人。由于茶叶十分娇嫩,一定要采用上投法,使用80℃左右的水进行冲泡,才能最大程度上的释放碧螺春的鲜香。冲泡之后的碧螺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银毫显现,令人赏心悦目。
3、香浓-洞庭山产的碧螺春茶,有着特殊的花果芳香,香气浓郁,清香优雅而持久。这也是资深茶客用以区别真假碧螺春的重要依据哦!
4、味醇-泡开后的洞庭碧螺春茶,滋味鲜醇爽口、甘厚生津,回味绵长;不愧为茶中之萃,当之无愧的“绿茶皇后”。生于“仙境”,藏于太湖!
碧螺春加工工艺
1、采摘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芽叶初展,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2、杀青
杀青的目的是要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避免茶叶在加工、储存中产生酶促氧化,保证了绿茶的清汤、绿叶的特征。这里的杀青我们指的是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具体碧螺春的操作是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3、揉捻
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
4、搓团显毫
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
5、烘干
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最终水分含量不高于6%,最佳状态是不高于4%。
碧螺春手工炒制,在一口锅内就可以完成全部过程。需要制茶师傅熟练的操作手法,精湛的制茶技艺,才能将一片采摘的鲜叶,经过双手蜕变为外形如此美的成茶。

碧螺春茶形成后的特点是什么
碧螺春茶形成后的特点是: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碧螺春成品茶,干茶条索紧结、纤细、呈螺形、茸毛遍布、毫风毕露。茶芽非常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该茶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加以沸水冲泡之后,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让人颇为赏心悦目。
碧螺春为什么叫碧螺春
碧螺春始于明代,最初叫吓煞人香,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又因其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于是题名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碧螺春属于什么茶,碧螺春属于绿茶
1、碧螺春属于绿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产于苏州市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因此又被称为“洞庭碧螺春”。绿茶按照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可分为蒸青、炒青、洪请以及晒青等四大类,而碧螺春则属于炒青绿茶。
2、碧螺春在唐代时期曾被列为贡品,制作时需要在0.5公斤中选取6~7万个茶芽,主要制作工序是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炒至后的碧螺春,白毫显露,色泽银绿,清香袭入,是中国名茶之一。
3、传统的碧螺春在保存时采用纸包的方式,将块状的石灰、茶叶间隔置于缸中,加盖密封储藏,目前人们大多采用塑料保鲜袋保鲜的方法,将碧螺春分层扎紧,隔绝空气后,放入冰箱中保存。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