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一种神奇的茶品。自从其随着岁月流逝口感会“越陈越香”的特质被发现,就被人们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从此,茶的陈期也就成为茶人心目中“好茶”的标准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无论消费者还是商家,对于普洱茶年代认定的方法,一直是模糊含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历史文献不充足和咨讯不流通。2000年之前,茶人们对于茶的年代辨识,主要是靠观汤色、看叶底、品口感。这就造成的年代认定的主观性、随意性,毫无客观标准可言。因为茶品的汤色和口感很容易受到入仓的影响。在潮湿环境下存储一年,茶的外观转化可达到自然条件下三至五年的效果,而伴随而来的,则是容易引起茶品霉变等情况。市场上许多老茶都是经过“入仓”处理后,将年份夸大几年甚至几十年后高价出售。少数真正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而知情的上层业者,由于经济利益,更将辨识年代的经验当作秘密隐而不宣。而坊间流传的各类普洱茶书籍,由于不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考据精神,甚或根本是为了商业利益生拼硬凑,更加速了错误观念的传播。
近年来,由于茶人们不懈的努力探索,许多关于普洱茶的历史文献、产销纪录等都得到公开。从此,关于普洱茶的年代认定,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的断代系统。那么,究竟辨别茶品年代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普洱茶年代辨识的方法,同古陶瓷、书画等古玩的鉴定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断代依据。比如:厂方的加工记录、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会议文件等等。但这些资料,通常是普通商家和消费者难以接触到,只有对普洱茶钻研较深的茶人们才能得到。
另一方面,就是茶品自身的时代特征。这是依附于茶品本身,在现实中最为直接、触手可及的断代证据。在各个历史年代的茶叶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的改变,都会在茶品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茶品陈化的历史,温度、湿度、地理位置,也会深深铭刻其中。由于对于茶品制程、储藏情况的了解不断加深,过去使用的汤色、口感、叶底等感官鉴定方法现在已经仅仅作为辅助方法使用。最简单可靠的辨识依据,以饼茶为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茶品的茶材、饼型、拼配手法等方面。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进行茶种改良的实践与研究。关于茶材,新、老茶种的更替以及栽培技术的变化,都会直接体现在茶饼的原料中。大体说来,古董茶、印级茶多使用大叶原始种的野放茶菁(是否部分古董茶有使用栽培型野生原料,至今尚未定论。但即使有,数量也不会太多)。这类茶材的口感较改良种茶园茶醇和而质重,叶底柔软肥大。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原料还是使用得很多。文革以后,云南省加快了茶种改良和台地茶园的推广,许多老茶园被淘汰,被改良种灌木新茶园取代。因此,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营厂制茶的原料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二是饼型的鉴别。早期的茶饼,都是石质模具手工压制,生产效率很低。古董、印级茶和部分早期“云南七子饼”,都是使用这种模具成型。建国以后,为适合量产需要,机械模具的研发和改良一直没有间断。此外,配合模具所使用的揉茶、成型的布口袋,也因损耗而在不断更新。因此,不同时期模具、布口袋的形制,都会直接影响茶饼的形状。好比早期的石模饼型大都比较宽大古朴,手工压制多会导致形状不匀整;机械模具使用后,茶型就逐渐规整、紧结,直径、厚度多有定数;八十年代以前的茶,常见大饼;而九十年代的茶则以小饼型居多……各个年代茶饼的直径、厚度、转折处的弧度、正面背面的曲度、背面窝孔的形状、茶体不同部位的紧压程度等等,都是鉴别年代的要点。
拼配手法,国营厂的时代,茶厂的常规产品都有相对固定的拼配手法,并在七十年代中期形成了唛号制度。如勐海厂的7542、858
2,下关厂的8653、766
3,昆明厂的758
1,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制式化的拼配方法,保证大宗产品各批次间品质相对稳定,性质类似于其它茶品的合堆(拼堆)工艺。但是,相同唛号的产品,并不是几十年来配方固定不变的。拼配原料等级、方法的变更,同样是辨识茶品年代的重要依据。例如,勐海茶厂的大宗青饼754
2,在1992年前后的配方的等级就有很大变化;由于使用了轧细工艺,下关厂后期的沱茶外观和早期产品差异也很大……。以上三者,是辨识茶品年代的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
其次,是茶饼内飞的鉴别。因内飞是制茶同时压在茶体内部,不可能抽换,因此也是难以伪造的一个重要辨识依据。内飞的方法,主要在于纸张质地、油墨颜料、印刷版式三个方面。由于制纸技术、机械、原料等方面的变化,早期的纸张的材质今日很难仿造。油墨和印刷版模也是一样。三者综合分析,就可以大致判断茶的年代。有些纸张和印刷版式使用的时间很长,但前、后期的颜料差异很大。例如,看到油光薄纸、细字印刷,就可初步判断茶的生产年代不晚于九十年代中期,若对印色和版式变化熟悉,参考饼型、配方等方面,就可更进一步的精确的判断究竟是八十年代中期、后期,还是九十年代。
最后,是茶的外包装纸、内票、大票、筒装形式等。包装纸、大票的鉴别和内飞类似,主要要素也是纸张质地、印刷颜料和版式。大票是茶品出厂时每件茶附带的简要说明,包括唛号、厂方、批次等信息。1985年以前,云南的茶叶生产、销售由进出口公司统一管理,包装物并非茶厂自己订制,而是省公司统一调拨。当时的大票形制为立式印刷,不写厂名;而1985年以后,产品的生产、经销自主权下放到厂方,勐、关两厂都印刷了自己的横式表格型大票。并且,1985年以后勐海厂的大票,多带有3位延展码,记录了生产年代和批次的信息。筒装形式,主要分竹壳装、纸筒装两种,不同年代的材质、印刷等方面同样存在差异。但这需要注意的是,些包装物由于和茶体是分离的,容易拆换,故只能当作辅助依据。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传统的汤色、叶底、口感等辨识方法并非在年代断定中完全没有实际意义。总体来讲,普洱生茶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陈化过程中的变化是汤色越来越红,口感越来越醇和,苦涩度降低。熟茶在陈化中渥堆熟味会逐渐消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茶品年代的辨识。但是,并非汤色红的生茶都是老茶。以香港、肇庆等地的作仓经验,通常生茶品入仓三、四年,汤色即变为橙红;六至八年即可转栗红色,生成“樟香”。而关于熟茶茶品的陈化,坊间标榜的“枣香”、“参香”、“樟香”,实际上往往也都是在湿仓条件下形成的;正常条件下存储的熟茶,不易出现各类特殊香气。
普洱茶的年代辨识,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现在,不少茶人都能够将勐海厂的产品年代断得十分清楚,以大体每两三年为一个阶段将茶品进行归纳。下关茶厂的早期产品断代,还相对困难,但在香港何景成先生的努力下,其著作《下关沱茶复刻版图录》已经将下关茶厂各款包装纸张的使用年代精确考证出来。相信假以时日,普洱茶的年代鉴别,不会再如今日市场这般混乱情况。

怎么鉴别普洱茶
鉴别普洱茶可以从茶叶外观和包装纸颜色两个地方鉴别。普洱茶并非年代越久远越好,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茶品的品质会朝“好“的方向转化。
茶叶外观
新普洱茶外观颜色较新鲜,多为黄绿色,带有白毫,且味道浓烈;陈茶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氧化作用后,茶叶外观会呈枣红色,白毫也转成黄褐色。
包装纸颜色
通常陈年普洱茶,其包装的白纸已随时间变得陈旧,纸质略黄,因此可以从纸质手工布纹及印色的老化程度判断普洱茶的年份。但这只能作为参考,非绝对依据,因为可能有些不法商人会利用这种心理,以陈黄的包装纸包装次级品。
普洱茶怎么鉴别好坏
鉴别普洱茶好坏,主要依据嫩度、色泽、匀度、舒展度判断。手指捏普洱茶叶底柔软有韧性的嫩度好,质硬的表示叶质老。质量好的普洱茶在开水冲泡后,叶片十分平整,质量差的普洱茶,只能部分展开,不平整。
手指捏普洱茶叶底柔软有韧性的嫩度好,质硬的,放手后松开的表示叶质老。叶子边缘锯齿平和的为嫩,锯齿状明显的为老。
普洱以青墨色为好,如果叶底有爆点、焦叶、红叶、红梗子、叶片碎烂那就不好了。
普洱茶叶底的舒展度越好,说明它的活性很好。一般质量好的普洱茶茶叶,在开水冲泡后,叶片会十分平整,而质量差的普洱茶,只能部分展开,且看起来皱巴巴的,不平整。
如何鉴别熟普洱茶的优劣
1、看外观:是看茶体表面有无其它杂质和条索的光泽、老嫩、肥厚;
2、闻茶香:是闻茶叶独有的香气且无异味,区别茶叶的季节和陈放的时间,一般香气越明显、越高说明离春茶越近且陈放时间越短;
3、观汤色:主要看汤色的透明程度且没有其它非茶类的漂浮物;
4、闻其香:闻其香属茶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自然之气,是否纯净、自然;
5、品其味:是品尝茶汤有没有异味和杂味,且苦涩要迅速转化为回甘,生津、茶香要持久;
6、观叶底:是看茶叶底的老嫩、色泽、柔软程度以及叶底完整程度。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