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追溯:湘鄂边界的武陵山区处在神秘莫测的北纬30°地理圈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该区土壤以黄棕壤、黄壤、红壤的面积大,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等分化而成,pH值在4.0~6.5之间的酸性土居多;海拔300~1000米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的耕地为主。生态环境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早在公元三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这里的七县包括现长阳、五峰、鹤峰等地区。唐代陆羽在《茶经》开篇中写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里的巴山峡川包括湖北西部一带。可见鄂西山区是中国茶叶的起源地和古老茶区之一。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工夫红茶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并从福建崇安传到江西,后又传到安徽、湖南和湖北。光绪丙子年(1876),广东商人林紫宸(又叫子臣、志成、紫晨)到鹤峰县走马和五峰县采花等地挂英商宝顺合的招牌采办红茶。
1887年,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县)翠亨村人卢次伦(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堂兄)受林紫宸之邀,来湖南石门在与湖北鹤峰交界的九台山铜矿任司帐,后因地界产权和劳资纠纷失利,同事返乡,卢次伦独留宜市断后。1889年春卢发现宜市周边及五峰、鹤峰盛产白、青茶,且品质上乘,逐回乡筹资1000两银元,聘请安徽祁红的师傅于1890年在宜市改制毛红茶2吨,次年生产5吨,均卖毛茶于汉口,获利颇丰。1892年卢次伦在宜市的松柏坪建泰和合红茶号制茶工厂,老宅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设管事、司帐、运输等10个部门和津庄、汉庄。由遍布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二、三十个分庄教授茶农做红茶,并大量收购,经碎茶、筛分、风选、拣剔、焙烘、官堆、装箱等工艺精制成黝黑而光彩,颗颗般大的米茶。成品茶分为天、地、玄、黄四个等级。正式定名为宜红,其意义:一为制造地在宜市,另一则有宜呼其红也的意味。一张淡绿色的纸上,印有龙凤相对,中间出现一个椭圆,椭圆中出现端庄的‘宜红’,两旁印有广东泰和合红茶号及某年某月某日制的字样,这便是宜红的身份证——商标。泰和合红茶号自成立后,宜红茶产量逐年上升,由茶号成立1892年的25吨上升到1899年接近150吨,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初年因土匪横行、豪劣侵蚀、同行竞争、市场萎缩,卢次伦于1917年10月将正式运行25年之久的泰和合红茶号关闭停业,回广东故里,研究佛学,怡养天年。1929年冬因病去世,享年71岁。
泰和合红茶号停业后,宜红茶的精制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清末在渔洋关设茶庄的有郑继庭的泰和合,后有义成生、志成、仁华等茶庄;民国初有卢淑良的太和洋茶号;1924~1937年计有11家茶号,其中源泰、恒信、民生、民孚、同顺昌等7家并驾齐驱,且负名气。最高峰年产红茶250吨。鹤峰的张佐臣盘得泰和合鹤峰分庄后,改名圣记张永顺茶号,垄断经营鹤峰红茶,在渔洋关和宜市精制后运汉口,十年暴富,大红大紫二十年。
1933年前后,湖北省银行多次带领江西、浙江、汉阳等地的茶商和制茶技工,来渔洋关开设茶号,并将红茶定名为宜红茶。至此宜红茶成为湘鄂交界四县茶区的公共品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宜红茶生产基本停止,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暴发,宜红茶生产完全停止,抗战胜利后宜红茶恢复缓慢,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宜红茶产区四县年产茶叶不足500吨。
1950年2月中国茶叶公司在五峰县渔洋关成立了宜红区收购处,1951年3月转建成宜都红茶厂,后改为湖北宜都茶厂,由解放军安排一个整建制排的部队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在湖北、湖南两省的宜昌、恩施、常德三个专区的全宜红茶产区设恩施、五峰、渔关、鹤峰、泥沙5个一级站(处)和30个基层工作(收购)站,在宜市原泰和合红茶号旧址成立宜都红茶厂泥沙手工分厂,在宜昌城区设立营业处。负责全宜红茶区毛红茶的统一收购、精制,所产宜红茶全部上调汉口外销,产区再无其他任何一家收购毛红茶精制加工的商号和企业。由于宜红茶产区的生产服务、收购运输、精制加工的体系完备,加上各级政府采取了扩建新茶园、推广初精制机械化、绿(白、青)茶改制红茶和严格的统派购管理等措施,1950年代后期宜红茶的生产规模达到近2000吨,为最辉煌时期,宜都成为宜红茶精制加工出口基地和中心,宜都茶厂成为当时宜昌地区外销出口及创利税大户,宜红茶也成为宜都、宜昌乃至湖北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些外地人士因宜红茶才知道有宜都,部分业界人士还将宜红茶简单理解为在宜都(昌)加工和启运的红茶。
1960年以后,原苏联对华贸易减少,加上鹤峰、恩施、宜昌、五峰、宣恩、建始等县先后办厂精制毛红茶,成品交由湖北省茶叶公司以宜红茶品牌、或拼配成其它品牌出口外销,宜都茶厂的生产规模逐渐下降,至九十年代初达到最低谷,年产宜红茶不足500吨。1998年宜都茶厂改制为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饮茶习惯发生改变,国内外红茶市场看好,宜红茶生产发展进入新时代。
产地范围:宜红茶在泰和合红茶号创制、经营时期,产地仅为湘鄂边界的石门、五峰、鹤峰、长阳(产地现已划为五峰)四县。民国时期以渔洋关为加工、集散中心后产区有所扩大。
1951年宜都红茶厂成立后,宜红茶产区扩大到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省宜昌、恩施和湖南省常德三个专区的十六个县,即宜昌专区的五峰、长阳、宜昌、秭归、兴山、宜都,恩施专区的建始、利川、恩施、巴东、宣恩、鹤峰,常德专区的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涉及到种茶农户5万户,计25万余人。
1958年原属宜都茶厂的泥沙手工分厂迁至石门县城,1959年建成投产,改宜红茶为湘红茶。从此湖南省不再生产宜红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宜红产区精制茶厂较多,出现毛红茶抢购现象,宜红茶的原料产地呈经扩大到四川、重庆、湖南和贵州的相关茶区。
2013年12月,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发布《湖北宜红茶》省级地方标准,规定宜红茶的主要生产区域为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州的所属县、市、区,核心县市有宜都市、五峰县、长阳县、夷陵区、鹤峰县、宣恩县、来凤县、恩施市、利川县、建始县、巴东县等十多个县。这个区域内能生产条形毛红茶的初制加工茶厂(含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等)有近千家,能精制加工宜红茶的企业不到十家,年产量在1.5万吨左右。
在宜红茶的核心产区宜都和五峰分别申报并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宜都宜红茶和五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其中宜都宜红茶于2017年6月成为中国和欧盟双方互换认证的1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这充分说明,宜都生产的宜红茶在国际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声誉及品牌地位。
为保护利用好宜红茶这个区域公共品牌,2011年11月成立的宜都市宜红茶协会代表宜昌、恩施的宜红茶生产者进行行业管理,对区域外使用宜红茶品牌的违法者进行了法律维权,有效保护了茶农的合法利益。目前宜红茶作为宜昌和恩施产茶区的公共品牌,得到区域内的茶农、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这个区域出产的红茶均可叫宜红茶,市场上的宜红茶只是各自的商标标识和生产厂家有所不同。
栽培品种:巴山、峡川是中国茶叶的起源中心之一!宜红茶区是我国古老的茶区,几千年的自然进化,使该区的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栽培的茶树品种多以当地进化遗传下来的群体品种为主,也有人工选育的一些地方良种,如宜昌大叶种、宜红早、恩苔2号、宣苔27号、鹤苔早、恩茶红、巴东1号、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早等。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又陆续引种推广了一些无性系良种,如福鼎大白、槠叶齐、舒茶早、鄂茶1号等。
加工工艺:宜红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分初制和精制两大过程。初制是使茶叶鲜叶变成条索紧结、色泽黝黑的干燥条形毛红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四道工序。在全手工制茶时代劳动强度最大、最费力的工序是揉捻,叶少时手工搓揉成条,茶汁外溢即成;多时将萎凋叶装在直径约1.3米、高1.5米的木桶内,赤脚踩揉,身轻的还要背个石头增加重量以提高工效。精制是将长短、粗细、轻重、色泽不一的毛茶加工成性状一致的商品茶,包括筛分、切细、风选、拣剔、补火、拼配、匀堆、装箱等工艺,制成形、质兼优的成品茶。全手工精制时仅筛分工艺就有十三种规格不同的竹筛,运用顿、抖、圆、闹、飘、劈等筛技。因初、精制颇费工夫,所以宜红茶又叫宜红工夫茶,也称宜红工夫。
现在不少茶叶企业生产高档精品宜红茶如宜牌君子红、潘家湾宜红、饮博士宜红、五峰宜红、廪君宜红、走马红、贡易德宜红等,鲜叶选择单芽或一芽一叶为原料,仅通过初制加工工艺就可获得商品性状一致的名优宜红茶,不必再通过精制工艺加工而直接包装上市销售。
品质特点:宜红茶是中国上等品质的工夫红茶,诞生一百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品质的描述不尽相同。
史料上记述清末民初宜红茶的品质特点为:黝黑而光彩,颗颗般大的米茶,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度较优,洋人称为高品。
上世纪描述宜红茶品质特点多为:外形黝黑多金毫,汤色红艳有金边,滋味浓醇回甘长,少数精品有冷后浑现象。
2013年《湖北宜红茶》省级地方标准规定的一级宜红茶的品质要求为:外形条索紧细显锋苗、色泽乌润显毫、较匀、整、净,内质香气嫩甜香、滋味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显芽。现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宜牌’君子红的品质特点是:外形细秀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匀整、净度好;内质香气鲜嫩甜香、滋味鲜甜、汤色红艳明亮有金圈、叶底红亮细嫩匀齐,部分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现象发生。
宜红茶在干燥、密封、避光的室温条件下一般可保质18个月,如放在6℃以下的冰箱(柜、库)中,保质期可翻倍。
冲泡方法:宜红茶的冲泡茶具最适宜纯白瓷杯具,既能品味嗅香,也易观色悦目;次为玻璃茶具,但观色易受茶台等背景色影响;最次为一次性杯具,特别是纸质杯,茶汤易变黑,影响感观和品茶欲望。泡茶的水以纯净水最好,饮用自来水也可,烧开后水温在95℃左右最宜。日常泡法:洗净茶杯,投入3~5克茶叶,冲入茶重40倍的沸水,浸泡4~5分钟后将茶水倒入小杯,或直接拿泡茶杯,先闻香,再品味。品饮时要细品慢饮,探知茶中甘味。待满口生香,回味甘美时饮茶者就有一种心清气爽,美味无穷的感觉。宜红茶一般可以冲泡3次左右,茶汁浓淡也可因人而异。
功能作用:宜红茶为全发酵茶,鲜茶叶中的主要有益物质茶多酚,在加工过程中被酶促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其含量的高低决定了成品茶红汤、红叶的风格特征和品质的优劣。
临床医学试验表明,茶黄素和茶红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增强毛细血管功能和抗突变等作用,红茶的脂多糖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咖啡硷能提神消疲和利尿解毒,多酚类可杀菌消炎,同时红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能剌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产生清凉感达到生津止渴、消暑降温的作用。
红茶性温,擅温中驱寒,温胃驱寒,能化痰、消食、开胃。可见,宜红茶适宜脾胃虚弱者饮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脾胃欠佳和白领人士更宜选用红茶品饮。
2018.4.15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