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特征
周打铁茶产于江西丰城荣塘乡,品质优异,外形条索紧结,稍弯曲,色泽油润;香气纯正、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和,饮后清凉爽口,叶底嫩绿。它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采用杀青、清风、揉捻、炒坯搓条、滚炒足干等工序加工而成。
生态环境
气温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深厚达1.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制茶工序
它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采用杀青、清风、揉捻、炒坯搓条、滚炒足干等工序加工而成。 杀青:锅温160—180℃,每锅投叶0.4—0.5公斤;杀青叶出锅后,放入篾盘内扬簸数次,以降低叶温和去除碎片灰末,此过程称清风;然后进行揉捻,揉至茶汁溢出,卷紧成条为度。
该茶独特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炒坯搓条和滚炒足干二道工序。炒坯搓条在铁锅中进行,锅温90—100℃,揉捻叶下锅后,反复翻转抖炒至茶条互不粘结时,将锅降至65—75℃,开始搓条,搓抖至周打铁茶有刺手感和沙沙响声时起锅摊凉。最后进行滚炒足干,滚炒时右手将周打铁茶沿锅壁往上推,左手将周打铁茶拨下,使周打铁茶呈弧形自由翻落。滚炒至手捏周打铁茶成粉末时起锅摊凉,即行密封包装。
传说
周打铁茶的名称有一番来历,也十分有趣。相传清代时,丰城荣塘乡有个秀才,名叫周打铁,因屡考不中,便隐居山中,与妻子耕种茶园度日。当时正值乾隆皇帝下江南,乾隆打扮成布商微服出访。一日,周秀才上山采茶,有两个布商来到他家讨水喝。周妻忙泡茶接待,客人喝了茶赞不绝口,兴奋之余,提笔在纸上留下隐语,辞谢而去。周秀才回到家时,其妻忙拿出纸来,只见上面写着:秋后请送四斤上等茶到京市棉布庄。但未留下姓名。春去夏至,夏尽秋来,周秀才按语意送茶进京,一路上晓行夜宿,风雨兼程,很快到达京城。 一日天高云淡,阳光和煦,只见前面车马仪仗,鸣锣开道,好不威风,原来是乾隆离宫外出。周秀才拦路询问,侍卫上去喝止。周秀才说明来意,并递上纸条,侍卫接过纸条、周打铁茶、交与乾隆。乾隆大喜,知是自己下江南时亲笔所题,因深感下江南时他家进茶之情,意欲留下秀才。周秀才丢不下辛勤耕作的茶园,执意回家。后乾隆降旨,赐周打铁种的茶为周打铁茶,并定为贡品。从此周打铁茶名扬四方,流传后世。
历史起源
周打铁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特别精制的高级茶。 巩志考证:周打铁茶起源于西周之初,迄今已有3100年历史,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将自己的一位宗亲爵封于巴.巴地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华阳国志•巴志>)。
这是中国名茶作为王侯向天子贡献贡品起始的记载,元代武夷山出现御茶园,名振海内,明朝的周打铁茶为散茶,清朝时周打铁茶产地进一步扩大,武夷山也随着历史的推进,创制出了名显一时周打铁茶面君入献。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