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工艺特点
采摘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芽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搓团显豪工艺,这是其他绿茶都不具备的。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信阳毛尖的工艺特点
采摘
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视为珍品。
特级毛尖一芽一叶初展的比例点85%以上;一级毛尖以一芽一叶为主,正常芽叶占80%以上;二三级毛尖以一芽二叶为主,正常芽叶占70%左右;四五级毛尖以一芽三叶及对夹叶为主,正常芽叶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鲜叶。80年代后期,新开展的特优珍品茶,采摘更是讲究,只采芽苞。
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荫凉的室内摊放2-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工艺流程
现代机械工艺:筛分、摊放、杀青、揉捻、解块、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传统手工工艺: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整理、再复烘。
信阳毛尖的特别之处在于原料,信阳毛尖中包含很多的茶芽,芽相对于叶来说,要少得多。
以上就是对信阳毛尖和碧螺春的工艺特点的介绍了,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信阳毛尖和碧螺春哪个耐泡
信阳毛尖和碧螺春一样耐泡,信阳毛尖与碧螺春的耐泡度同为三次,信阳毛尖与碧螺春都属于不发酵绿茶,芽叶鲜嫩,前者细秀圆直,后者卷曲成螺,冲泡时第一泡的可溶物质及茶多酚析出80%左右,第二次冲泡通常约占15%,第三次为5%,因此信阳毛尖与碧螺春都能冲泡3次。
信阳毛尖产地哪里
1、产地是信阳狮河区。
2、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由汉族茶农创制。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3、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信阳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3位。
信阳毛尖怎么样
信阳毛尖和所有绿茶一样,一芽一叶,尖直圆紧,味道清香、汤色清澈。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由汉族茶农创制。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