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口感如何
1、有特殊浓烈的芳香,有天然的花果香味。
2、碧螺春新茶具清鲜奶油香,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3、香气芬芳,味醇而淡,入口爽甜,饮后有回味。
4、碧螺春总体特征:“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碧螺春独特品质的形成背景
1、碧螺春茶的产区太湖洞庭东西山,景色秀丽,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泉水长流,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2、洞庭东西山的茶树都间种在果林之中,青翠欲滴的茶蓬,在芳香馥郁的花果的熏陶下,蕴育了碧螺春茶的花香果味。
3、高超的制茶技艺成就了芽叶细嫩,品质超群的碧螺春茶。
碧螺春上投法
1、焚香通灵。就是在泡饮碧螺春茶叶的时候最好先点燃一支香,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平静空明,以便感受碧螺春茶叶的气息。
2、仙子沐浴。指的是清洗泡茶时候用的杯子。将剔透的茶杯比仙子沐浴在温水当中。
3、玉壶含烟。在烫洗茶具之后,让茶壶与茶杯自然的蒸发降温。
4、雨涨秋池。这是便可以开始往杯子注入水。水量注入七分满便可。
5、飞雪沉江。开始投茶的步骤,将碧螺春慢慢的拨到杯中。你会发现其像雪花一样纷飞。
6、绿云飘香。碧螺春的茶香与茶水。经过蒸汽后飘香四溢。
7、出尝玉液。碧螺春第一次入口,会让人感到茶香的清幽,茶味鲜而幽雅。
8、玉啜琼浆。第二次品茶时候,茶汤会更绿。香气会更浓。茶味当然更好咯,此时会有回甘的感觉。
9、三品醍醐。有人说在第三次品尝碧螺春的时候,就感觉是在品尝春天太湖的气息。
宋代洞庭山“水月茶”已作贡茶
唐时苏州洞庭山的茶,虽为诗人传诵,但并不小分出名,到宋时才逐渐为“吴人所贵”,选作贡茶。北宋李宗谔《吴郡图经》载:“山出美茶,旧人为贡。”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公元987年前后)称:“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北宋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公元1084年)亦称:“洞庭山出美茶,旧为入贡。茶经云,长洲县牛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
据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公元1229年):“水月禅院,在洞庭山缥缈峰下。梁大同四年建,隋大业六年废。唐光化中,僧志勤因归地结庐。刺史曹畦以明月名之。唐朝祥符间,诏易今名。山有无碍泉,绍兴间始名。”
《吴郡志》中录有李弥大《无碍泉诗并序》(公元1142年):“水月寺东,入小青坞,至缥缈峰下,有泉泓澄澈,冬夏不涸,酌之甘洌,异于他泉而未名。绍兴二年七月九日无碍居士李似矩,静养居士胡茂老,饮而乐之,静养以无碍名泉,主僧愿平为煮泉烹水月芽。
为赋诗云:‘鸥研水月先舂焙,鼎煮云林无碍泉,将谓苏州能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
《吴郡志》中还附有苏子美于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写的《游水月禅院记》全文,其中有“数僧宴坐,寂然十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芥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说明当时西山水月寺寺院的茶宴已较普遍。
从上述史料分析,洞庭山最早的贡茶“水月茶”,是饼茶,这从“鸥研水月先舂焙”中可以看出。

碧螺春喝起来什么味道
碧螺春喝起来清香中有花果香,入口微甜,回味清爽。洞庭碧螺春香气浓烈,清香带花果香,主要它生长在果园之中和洞庭的特有水土有关。其他碧螺春香气不足,因为它是新茶也有一点香气,但没有清香和果香,外地碧螺春有奥土气,有青叶气。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为什么碧螺春喝着苦
碧螺春只能用80度的水来冲泡,如果用刚烧开的水泡,那茶水肯定是苦的,因为把里面的咖啡碱都泡出了。所以有苦味。
碧螺春喝着苦需要注意:
1、不苦不涩不是茶(低价位茶叶)。
2、苦中带甜(中端茶叶)。
3、非原产地茶叶。如:碧螺春原产地是苏州的但浙江、四川、安徽、广西等地都会有,特别是浙江的苦涩味很重,原产地的茶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碧螺春茶苦吗
碧螺春茶不苦的,由于冲泡方法不对导致的,碧螺春只能用80度的水来冲泡,如果用刚烧开的水泡,那茶水肯定是苦的,因为把里面的咖啡碱都泡出了,所以有苦味。只要水的温度可以控制好,基本上冲泡出来的茶是不会带苦的。碧螺春茶中带有丰富多彩的咖啡碱、茶碱、鞣质等成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