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碧螺春价格高昂的原因
1、与时间赛跑
碧螺春茶从采摘开始,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天早上4-5点,茶农就背着竹篓上山采茶,基本只选择一芽一叶的茶树嫩尖,且不能等到太阳当空,一旦长老,就不符合采摘标准了,所以在谷雨前的20多天采茶黄金时期,茶农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行动。飞快的采集,一般到中午11点前后即停止,熟练的采茶工一天也就2斤原茶叶,背回家,胡乱扒口饭,就要把采摘的茶叶挑拣,分类,准备杀青,炒制,当天采摘的茶,必须当日炒制,绝不可以过夜。
2、产量少
源产地碧螺春茶,即为苏州洞庭东山与西山出产炒制的碧螺春茶,目前在东山,碧螺春茶树种植面积约为11000亩,西山的碧螺春茶树种植面积约为18000亩,两山每年茶叶的出产量通常只有100吨上下,与之其名的西湖龙井,年产量则为800-1000吨,市面上很多外地茶叶,也打着源产地碧螺春的旗号,摇身一变,身价百倍,殊不知,清代《太湖备考》中,就已经说了,碧螺春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3、成品少,出产率低
洞庭东山,西山的茶农,每天上山,辛苦采摘几个小时,每人顶多采摘鲜叶2-3斤,而一斤炒制好的碧螺春干茶,则需要5斤多的鲜叶,且不可机器操作。全程手工,最后炒制搓揉的步骤更是让人胆战心惊,200-300度的铁锅内,全凭炒茶师傅的双手对锅内的茶叶进行搓揉,这是碧螺春茶炒制显毫,卷曲成形的一步,连手套都不能带的。所以一位茶农,从采摘算起,一人,一天只能出产2-3两碧螺春茶,如此反复的工序,如此辛劳的工作,明前碧螺春的价值可想而知。
4、人工高
一场新冠疫情,把全国人民在家憋了将近2个月,苏州也不例外,受到本次疫情的影响,原本在这个时间就有用工难问题的采茶行业,更是雪上加霜,外地工人到苏州要隔离14天,采茶时互相间隔需超过1米,诸多的影响,导致原本靠纯手工采摘的鲜叶数量又降低了不少,所以今年茶叶的成本也无形的提高了很多。
除了量少、采摘不易,制茶也是一门技术活。上好的碧螺春必须是大锅明火炒制,而且不能带手套,需要师傅用手去感知200°的铁锅的温度,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这些程序,明火必须用捡的松枝烧才能更好的控制温度,烧火师傅和炒茶师傅之间需要长久的默契配合。

苏州正宗碧螺春品牌有哪些
苏州正宗碧螺春品牌有三万昌、邓尉牌、庭山牌、御牌等。下面是一些碧螺春品牌的简单介绍:
1、三万昌:始创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苏州的茶业老字号。始创人为苏州人氏盛尧明,后因年迈将企业转让给贴邻缪成福为业。“三万昌”意喻为“绵绵不绝,繁荣昌盛”;
2、邓尉牌:苏州市邓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茶叶公司,下设一家子公司苏州石公山庄茶叶有限公司、8家茶叶专卖连锁店,拥有苏州市邓尉茶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和江苏省碧螺春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为江苏
苏州限电的真实原因
网络上众说纷纭。有产业升级之需停说;有煤炭价格爆涨导致电厂亏本所以少发电说;还有为三胎说,当然这是为了皮一下而已,不在讨论范围。产业升级说:国家社会要高效、环保当然要产业升级,这话本身是正确的。但中央的定调是明确的,一切行事稳字当头,不会做急转向的动作。成本说:如果单是成本问题,必要时国家会千方百计想办保障能源供给。这么大个国家,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毕竟涉及到民生问题了。谣言止于智者和知者,这类“大棋论”也是。因此,社会公众不妨在“尊崇常识”驱动下对此类“大棋论”直接果断地说“不”。苏州为什么叫苏州
苏州名字的由来是隋朝杨坚开皇9年灭掉陈国后因吴州有姑苏山,取“苏”重新命名为苏州。
隋朝建立后,改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开皇9年,即公元589年,杨坚消灭陈国后废除吴郡重新建置,因为城西有姑苏山的原因,改变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
评论留言